雲林縣立法委員張嘉郡,自小學畢業後便到英國讀書,直到碩士畢業才回到台灣,2008年便以最年輕立法委員的身份受到矚目,但她卻以做義工的謙卑心情學習如何瞭解雲林文化。「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張嘉郡與大家談談她在推動雲林農村再生,以及在國會中為雲林鄉親所做的努力。

張嘉郡認為,立委的工作目的就是服務人民,只有貼近人民才能真正為民發聲,所以很珍惜與選民相處的機會。擔任立委3年多來,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發展雲林交通,日前終於獲得交通部首肯,確定明年6月高鐵雲林站便可開始動工,103年底完工後試營運半年,104年正式通車,讓雲林加入台灣一日生活圈。

張嘉郡也為雲林多爭取了260多億經費,其中,教育經費佔了14.2億,用途包括老舊校舍紅土運動場改建、協助建置新電腦系統、讓貧困孩子有機會參觀花博和天文館等、募集善款與二手書援助公立及國中小學圖書館。

張嘉郡也提到,目前留在雲林縣的大部分是老弱婦孺,50%以上的人口務農,平均年齡62歲,正面臨傳承問題。若沒有年輕新血加入,10年之後,誰能繼續提供這些優良的農作物?

如何讓年輕人願意投入精緻農業或農村再生的工作,是她目前努力思考的問題。國際糧食危機,許多國家都開始限制糧食出口,雲林在嘉南平原的農田佔有率是全國最高的,未來台灣的糧食恐怕更需仰賴雲林。

張嘉郡也提到許多農村的基礎建設很差,沒有公園、運動設施等,《農村再生條例》的通過,就是希望能由下而上開始改善農村基礎建設,喚起農村自主意識,甚至是農民對農業的使命感。

雲林的農林漁牧業兼具,更可說是農業百寶箱,特色農產品豐富,像西螺米、柳丁、黑金剛花生、蒜頭等,尤其紅蘿蔔甚至有履歷表,外銷日本大獲好評。在全世界糧價提高的情形下,政府如何讓農民願意繼續生產這些優質農產品,賺取適度利潤,同時擁有更好的生活?張嘉郡同時也提到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議題,鼓勵鄉親與她一同守護雲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