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GDP成長,勞工卻不能享受到經濟果實,針對生活貧窮化問題,台灣智庫今(12)日舉辦「經濟為誰成長?-從生活貧窮化反思台灣經濟發展策略」思想坦克論壇。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建議,教育資源必須有效投注在青年人的溝通、解決問題、工作態度等因應全球化的就業力。

台灣智庫指出,以1995年和2009年來比較,每人平均月薪雖成長19.18%,但把物價上漲因素考慮進去,每人平均每月實質薪資則只成長2.19%。若與同期各國及中國沿海省市表現相比,韓國成長了114.55%,新加坡成長了74.52%,中國北京成長了494.84%,上海市成長了584.87%,廣東省成長了2481.84%。

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李健鴻分析,台灣勞工貧窮化原因在於「失業長期化」。他表示,去年金融海嘯時期的失業率始終維持在6%以上,其中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人數從2008年10月的7萬人,至今年2月更已經升高到11萬8千人,創下歷史新高,經濟景氣雖已好轉但失業率仍在5%之上,可見失業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李健鴻表示,回顧十年經濟部統計數字,2000年1月時,我國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僅12.28%,今年3月則超過50%,總計10年來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已增3倍,可見台灣整體製造業產業外移趨勢嚴重,嚴重失業潮首當其衝的就是工廠作業人員,其次是中低階管理人員。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唯GDP主義」將使台灣過度倚賴製造業,使得服務業發展遲緩,造成內需不足,就業機會難以增加,製造業依賴廉價成本,為廉價成本,產業不惜大規模外移,將無法有效提供就業機會,並錯失發展高端服務業進展契機,難以帶動就業。

針對失業及貧窮問題,邱俊榮建議教育資源必須有效投注於提升青年就業力,也就是獲得及持續完成工作的能力。就業力強調思辯、溝通、表達、解決問題、工作態度及倫理等,因應全球化及經濟環境快速變動的「軟實力」。

台灣智庫董事郭建中表示,台灣對外投資貿易制度要擴大應用自由貿易港區,以增加台灣的就業機會,青年創業服務要從學校教育部門和金融業務共同推動,且教育制度要放棄以學位主義思考,基本工資問題不該與在台灣工作的外勞脫勾,以免損害台灣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