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白袍、科技裝扮的海馬外星人,推著行動放映車在高雄各處放起紀錄片,吸引民眾驚訝的目光。這次,由一群熱愛高雄歷史文化的年輕人組成的「海馬小組」,異想天開登上高雄的渡輪,在船上放起紀錄片,讓不少搭船的民眾直呼:好有感覺!

「海馬迴。港」影展是由「港岸舢舨船」、「三十八股的倒數」、「誰的公園路」、「紅毛港 家變」和「誰的公園路」等四部以高雄港文化景觀為題的紀錄片組成,輔以海馬小組特製的狂想短片,幽默逗趣中帶有反思的味道。

「海馬小組」取名自腦部結構中掌管記憶的組織:海馬迴。因其形狀和高雄港整體樣貌相當類似。策展人蕭立峻表示,「海馬小組」的成立,便是深切的希望這個游擊放映行動,能喚起高雄人追尋自我存在的價值。

海馬小組的放映行動在九月十日晚間進入最高潮,在衛武營文化園區舉辦最後的長片放映。這個月來,海馬人不但四處播放紀錄片、和民眾聊高雄發展的願景,還加入夜間舞團的行列和民眾熱情互動,此外也北上參與民間藝術盛會「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活潑多變的舉動,引起不小的共鳴與討論。

不少觀看紀錄片的民眾都會問:「拆都拆了,歷史只剩回憶,紀錄片有何意義?」拍攝公園路五金街的導演伍心瑜表示,這次的影展試圖讓紀錄片跳脫緬懷的角色,要激勵民眾自發思考、付諸行動的各種可能;舢板船導演陳皇儒也說,他本意是要突顯舢板船徵收草率的問題,也一度因為無力抵抗感到懊悔,不過看到作品以另一種形式被延續,新的信心油然而生。

紅毛港導演陳穎彥說,歷史不斷前進,影像作為紀錄的工具,在放映過程便成為一個最有利的武器。「三十八股的倒數」導演陳一芸則認為,真正的人民意見,政府往往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民眾應該對於自己生活周遭的變化,起身力行,而非消極的仰賴政府政策所規劃的美好藍圖。

放映現場,每每湧現民眾熱情的討論,更有不少支持和鼓勵的聲音。海馬人也信心喊話,要熱愛高雄的市民勇敢表達意見,人人都有表達愛故鄉的權利與聲音,有興趣的民眾也可朝民眾劇場、公民記者的方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