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前總統馬英九總統稱,兩岸教育交流「不浪費過剩的台灣高等教育資源」,台灣智庫今(3)日發出聲明指出,政府認為高教資源過剩,但現在的高教青年其實面臨4個惡夢:「高學費、難就業、低薪資、長負債」。台灣智庫主張,政府應逐年將私立院校收歸為國立,並持續提升高教經費投入。

馬英九曾在國民黨中常會力推「開放中生來台」,他認為,台灣經貿國際化,教育卻鎖在台灣,不是世界級國家的格局。馬英九強調,台灣少子化,「把可能已經過剩、閒置的資源充分利用,難道有什麼不對!」他並聲稱,兩岸教育交流的3項主要目的,包括:奠定兩岸長期和平基礎、讓台灣學生更具挑戰性以及不浪費過剩的台灣高等教育資源。

台灣智庫指出,台灣私立大學生的就學貸款負債與年收入之比率為世界最高,達到121.6%;私立大學就學貸款申貸者每月還款金額和月所得之比率亦為世界最高,達到12.5%。統計顯示,台灣無論博、碩、學士,平均起薪或可支配所得均創新低,台灣年輕一代的貧窮化問題極為嚴重。

台灣學子除了遇到上述「錄取了,也唸不起」的「高學費」問題外,台灣智庫還提到「即使唸的起,畢業了,也不一定有工作」、「即使唸的起,畢業了,有工作,薪資也不理想」,點出「高學歷人力供過於求」與「薪資過低」的青年惡夢。

台灣智庫主張,政府應逐年減少私立院校的數量。光靠拉進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或提供很多的助學貸款,其實只是治標不治本,由於多數青年,尤其是收入較低家庭的青年反而多半就讀私立大學,這些學生在學期間要負擔沉重學費,畢業後又可能因為在學時打工太多,導致專業能力較低,以及學校聲譽較不足等因素致使薪資不佳,還得負擔高貸款,形同「一隻牛剝三層皮」,而國立院校學生就可享受「二低一高」,即「低學費、低負債和高薪資」的好處,和私立院校學生相比,其實非常不公平。因此政府應當逐年減少私立院校的數量,特別是從後段學校開始。

智庫建議,政府不應沉迷於「就學機會眾多」就是「過剩」的迷思。豪宅供應過剩,不代表無殼蝸牛的問題已經解決。目前每一個學生分配到的高教經費,其實還有很大增加的空間,應當實質提升高教經費投入;也應逐年將私立院校收歸國立,並持續提升高教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