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麗貴:紀錄片貴在替弱勢發聲

    新聞 陳麗貴:紀錄片貴在替弱勢發聲

    2011.03.12 | 15:34

    有別於主流影像的拍攝手法,同時,為替弱勢者發聲,陳麗貴走上紀錄片導演一途。她拍攝的作品,有「牽手何時出頭天」、「女超人滋味」,探討造成兩性不平等的社會文化成因;還有記錄女性典範人物的故事,例如:「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台灣舞蹈國寶蔡瑞月」等。用影片來突顯提升女性地位是一個國家民主的重要指標。 其實,小時候的陳麗貴,看到不公平之處,即會發出不平之鳴。在高雄女中當班長時,因為好幾週的整潔比賽被記錄不佳而被記警告,她草擬一封陳情信,反被訓導處主任質問並懷疑有幕後黑手在操控。後來,學校要學生填寫加入國民黨申請書,她對此心生疑竇而未完成入黨手續。 決定用影像投入社會運動之因,是因為她曾看過一部有關勞資糾紛的紀錄片「The Real Thing」,紀錄瓜地馬拉可口可樂公司游走法律漏洞而惡性關廠,失業勞工求償無門,只好群起抗爭。所以,她認為要用記錄片來為弱勢者發聲。 近期完成「紅色戒嚴」,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完成本片,記錄2008年11月中國特使陳雲林首次來台灣時,民眾自發性的抗議活動,卻受到警方的粗暴對待。並在學生進駐自由廣場展開野草莓學運時首播這部片,用要大家記得這五天馬英九反民主的日子。
  • 買年菜有撇步  分批採買為原則

    新聞 買年菜有撇步 分批採買為原則

    2011.01.18 | 15:50

    台灣人有個習慣,是家族成員在除夕夜共聚一堂,圍爐吃團圓飯,所以每年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準備採買年菜。然而,每年過年前都為了年菜菜色而煩惱,是許多婦女共同的經驗。全方位省錢、收納達人楊賢英表示,其實,採買年菜只要把握「分批採買,管理食材」原則,就可以輕輕鬆鬆過個好兔年。 全方位省錢、收納達人楊賢英於「幸福報報--女人來開講」節目中提到,很多人的買菜方式,是看到什麼,買什麼;買魚,買菜,又買水果,因而手上拎著大包小包的菜,如果以一袋1斤來計算的話,10袋就有10斤重。再加上過年前的市場人潮多,往往提得氣喘如牛。 其實,採買年菜是有秘訣。楊賢英表示,首要進行的是「分批採買」,分批採買順序是過年10~14天買海鮮類,過年前7~10天前買肉類,過年前3~5天蔬果類。 楊賢英說明,愈接近過年,海鮮類價格隨之調漲,一些特殊魚類在此時比較貴,例如黃魚、鯧魚等,再加上過年,海鮮需求量增加,商家進的貨量會比平時多,冰櫃存放海鮮空間變少,保鮮效果打折扣。她認為,10至14天前的海鮮,是一般人常買、常吃的種類,而且新鮮、便宜,所以愈早買海鮮愈划算;其次,蔬果不易久放,所以她建議過年前3至5天再買蔬果。 除了採買技巧之外,食材的處理及管理,也是有撇步。楊賢英認為,家用冰箱有一定的容量,所以買年貨要把握「吃掉一塊,進貨一塊」的原則,在採買年貨前,要先空出冰箱空間,假使冰箱內有存貨的話,要先針對存貨設計菜單,吃掉食物;分批採買的目的,在於延長買菜的緩衝期,增加消化冰箱內食材的時間。
  • 袋鼠與企鵝的家  單親服務網功效大

    新聞 袋鼠與企鵝的家 單親服務網功效大

    2011.01.14 | 16:08

    為了服務單親家庭,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設立單親家庭服務網絡,婦全會秘書長何碧珍表示,目前單親家庭服務網絡有19個「單親家庭補給站」據點,這些據點分散於各縣市,秉持「支持陪伴、互助關懷」的理念,服務社區中的單親家庭,讓他們覺得不孤單。 有別於政府的殘補式協助單親家庭,同時鼓勵單親幫助單親,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於民國97年起結合會員團體,組成一個『袋鼠與企鵝的家--單親家庭服務網絡』,支持及關懷社區中的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服務網絡之催生者與方案主持人、同時也是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以下稱台灣婦全會)秘書長何碧珍於「幸福報報---女人來開講」節目中表示,據她們的推估,台灣單親家庭、分居、隔代教養、親友代養等假性單親等戶數超過百萬,家庭內部支持系統、外部經濟維持、人際網絡也不足以支撐他們,故開始推展此方案。 各據點提供服務的內容,有『單親家庭心靈成長團體』、『互助支持團體』、『親子閱覽室』、『單親家庭交流活動』、『志工培訓課程』等。另外,針對有需要扶助的單親家庭,各據點也會提供相關社會福利、法律權益、就業經濟的訊息,提供單親家庭支持的能量。 單親家庭服務網絡的另一個特色,在於「單親幫助單親」。何碧珍說明,為鼓勵受過單親家庭補給站協助與關懷的單親者,有機會將其再生能量給予其他有需要之單親者,因此在方案中特增加「鹽巴志工」計畫,鼓勵單親者擔任鹽巴志工,藉由小鹽巴「提味」他人,對社區中的單親家庭產生實質關懷與催化鼓勵的作用。
  • 「我有5個媽媽」  高李麗珍牧師娘的傳奇故事

    新聞 「我有5個媽媽」 高李麗珍牧師娘的傳奇故事

    2010.12.14 | 13:57

    通常,人只有一個生養自己的媽媽,而高李麗珍一生中有五個「媽媽」─生母的堅毅、兩位養母的疼愛、外國傳教士的無私奉獻以及婆婆的能幹─ 影響著她的一生,高李麗珍在「幸福報報─女人來開講」節目中如是說。 高李麗珍的孩提時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身為牧師的父親常與國際教會人士往來,卻因此被日本刑警認為是間諜而遭拘留5個多月。這段期間,她的母親除了是牧師娘外,同時承擔起夫婿的牧師工作,也時常到派出所詢問夫婿被關的地點。母親所表現出的奮鬥、忍耐、堅強的個性影響著還是孩提的高李麗珍。 高李麗珍回憶起初中時代,當時一家人搬至彰化居住,父親所服務的教會來了挪威的傳教士,高李麗珍因此結識Miss Hagen。後來,教團前往日本,這名外國女子經過高李麗珍父親的同意下,帶著高李及其妹妹去日本唸書、協助傳教、翻譯等工作。高李麗珍說,Miss Hagen無私的奉獻,待人如自家人般,且從來不看人高低,她的行為及個性深深影響著她,讓她相信,人不論高低都要去關心。 因為大姨膝下無子,經過父親同意後,她成為大姨的養女,改姓李。大姨去世後,她成為三姨的養女。高李麗珍說,這兩位養母非常疼愛她,待她如親生女兒般。提到夫婿高俊明牧師的母親,高李麗珍說,婆婆非常能幹,做事很有規矩、細心,衣著整齊,也影響高李麗珍日後的待人處事。
  • 受父母影響  盧佳君努力推廣音樂藝術活動

    新聞 受父母影響 盧佳君努力推廣音樂藝術活動

    2010.12.13 | 14:41

    成功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辛勤付出。盧佳君的母親陳郁秀是國內知名鋼琴演奏家,盧佳君從小學琴受到母親的魔鬼訓練,她笑稱是「艋舺式」的訓練,只要一個音符彈錯,母親即衝進來罵;而嚴格式教育仍不消減她喜愛音樂的程度,也造就她極佳的音樂性。 盧佳君於新頭殼「幸福報報─女人來開講」節目中道出她學琴的過程。此外,父親盧修一對她美學教育的養成,也影響她日後的成長。盧佳君說,父親認為美學要從生活中做起,像是她寫給父親的生日賀卡時,不能簡單地寫一句「祝您生日快樂」,而是要寫一首押韻詩來表達祝賀之意。 盧佳君進一步說明如何把母親對鋼琴的喜愛及父親的美學教育應用在教學上。她時常鼓勵學生把握大師表演機會,一有演出即去聆聽,一有比賽即報名參加,她也與學生作朋友,與學生討論音樂。 承接父母所創立的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後,盧佳君開始推廣父親的理念─「音樂與藝術的美好,是要讓每個人都看見」。她表示,有一次到台北縣為小朋友演奏,卻有小朋友對她說,沒看過小提琴,也沒有去過演奏會,她赫然發現一橋之隔,差距如此之大;在台北市,隨處可見演奏會,而其他縣市未必如此。也因此,她持續不斷推廣音樂、藝術及文化相關活動及出版,讓每個人都聽見音樂與看見藝術的美好。 受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的邀請,盧佳君和胞姊將與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於12月14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出。
  • 五都婦女政見  婦團選後續監督

    新聞 五都婦女政見 婦團選後續監督

    2010.11.30 | 11:41

    經過激情式的選舉後,新任五都市長名單出爐。婦女新知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曾昭媛於新頭殼女人來開講節目中指出,婦團在選前監督五都市長候選人的政見,目的在於透過民間監督及要求市長重視婦女政策,未來五都市長可以結合起來向中央爭取更多婦女預算或立法政策,進一步從下而上規劃及推出更符合婦女需求的政策。 面對五都升格、五都人口數占全國總人口的6成、中央統籌分配款的六成一將分配給五都等資源重分配問題,曾昭媛表示,婦團擔心婦女的需求被邊緣化,故於9月中旬舉辦全國婦女團體溝通平台會議,會中依據婦團填寫的婦女政見問卷統計結果,來排序選出10大項性別議題,作為民間版婦女政見的主軸,當天亦催生「五都婦女政策監督聯盟」。到目前為止,總計全國有24個婦團加入。 民間版婦女政見如何?曾昭媛表示,按婦團所認為的重要性,前三名議題依序為「廣設平價優質的公共幼托」、「促進女性參與決策、推動性別主流化」以及「重視長期被邊緣化的婦女就業問題」。 而較少被媒體關注的市議員當選名單中,曾昭媛指出,女性當選人數占全部當選人的三成四,達到婦團長期所主張的婦女參政「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亦代表著婦女參政的進步。 當選的五位市長對於婦團的主張,曾昭媛說明,只有胡志強以「一律不簽署所有民間團體所提出政見」的理由而婉拒簽署。曾昭媛進一步指出,婦團在選前聯繫胡陣營、要求簽署民間版政見之後,胡才在選前十五天提出自己的婦女政見,但政見仍沿襲「弱勢婦女福利等於婦女政見」的迷思,以發放津貼及殘補式福利為主,缺少性別平等教育及破除傳統文化中的性別歧視等政策。
  • 《小女子闖天關》 廖文瑜看見快樂國

    新聞 《小女子闖天關》 廖文瑜看見快樂國

    2010.11.23 | 12:39

    不丹,人口只有75萬人,國土面積的76%為森林所覆蓋,不富裕卻是全世界第8個快樂國家。也因梁朝偉與劉嘉玲在不丹完婚,讓這個王國聲名大噪。許多人好奇,位於喜馬拉雅山上且夾在西藏與印度間的不丹,如何活出自己?廖文瑜於「幸福報報 - 女人來開講」節目中表示,不丹認為「保存自己的文化才是最根本的做法」。 不丹如何保存自己的文化呢?廖文瑜說,政府規定人民要在上班時段穿著傳統服裝,建築要依照傳統形式建設,除此外,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她說,不丹禁止商店使用塑膠袋,所以不丹人民購物時,會自備容器或袋子;其次是全面禁菸,除了商店不能賣菸外,觀光客亦不能攜帶香菸入境,但卻可以吃檳榔;還有,對旅人作總量管制,以保護環境生態。 許多國家注重國民生產總值(GNP),而不丹追求的卻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廖文瑜說,國民幸福指數最早由不丹國王所提出,因為他十分重視人民的快樂,其做法也讓各國大為驚艷。 主持人陳秀惠提問,何時到不丹旅行最宜人?廖文瑜說,不丹對旅客收取一定門檻的旅行費用,為的是要「以價制量」,此政策讓不丹沒有過度的資源開發問題。廖文瑜認為,10月份是最棒的旅行季節,因為她曾站在一座山頭,看到對面喜馬拉雅山山頭覆蓋著白雪,非常美麗,也令她動容。
  • 《小女子闖天關》  廖文瑜紀錄佛國之旅

    新聞 《小女子闖天關》 廖文瑜紀錄佛國之旅

    2010.11.16 | 19:24

    「當你的人生面臨抉擇時,你該怎麼辦?」曾在紐約唸書,《小女子闖天關》作者廖文瑜,某日剛好遇上達賴喇嘛傳法,她深受感動,發願未來有一天要採訪他。傳法結束後她向他提出前述問題,達賴喇嘛給她一句話:「思考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埋下她拍攝佛陀足跡的種子。 廖文瑜在NewTalk「幸福報報--女人來開講」節目中表示,回台灣從事新聞工作後,仍在心中反覆咀嚼這句話,因緣際會下,與星雲法師談及廖文瑜「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節目」,星雲大師便邀請她拍攝「佛國之旅」;星雲認為拜佛不一定要到佛堂,透過電視的轉播,也可以讓信眾在家修行,於是開啟她千山萬水的旅程。 在主持人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陳秀惠的提問下,廖文瑜緩緩道出「闖天關」後所帶來心境與態度的轉變。剛從紐約回台灣的她,對照紐約的時尚文明,她覺得台灣是落後的,在佛陀足跡之旅的洗禮下,特別是完成喜馬拉雅山的拍攝工作後,她發現台灣非常地棒,相較於落後國家,台灣有熱水澡可以洗,有美食可吃。 她察覺,所謂「幸福的感覺」是「比較」而來的,沒有所謂絕對的幸福,在落後國家與當地人真誠地互動下,她發覺自己是很嚮往純樸、有靈性且會讓人身心富足的地方。 談到這種二元對立的感覺,廖文瑜說,唯有把東方、西方、文明、落後等二元對立的感覺納入自己的生命時,生命才會變得完整且圓滿。
  • 孩子從母姓  家庭起風暴

    新聞 孩子從母姓 家庭起風暴

    2010.11.09 | 17:58

    兩性平權的觀念和口號,喊了許多年,但是單就孩子從母姓這一點來看,兩性平權真正的落實,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女人來開講」節目,邀請到長期推動兩性平權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渰雯,以親身例子分享小孩從母姓的阻難。 彭渰雯說當初提出小孩從母姓的想法時,老公非常支持,但是卻遭到夫家以及自己家族的強烈反對,女性孕育生命,整個生命與孩子緊緊相連,卻連替孩子取名的資格都沒有,儘管民法親屬篇1059修正條文已經通過3年了,但實際上小孩從母姓的比例只有1.5%,其中又包含許多嫁給外國人的台灣人,所以真正落實的人真的很少。 彭渰雯認為,傳統觀念向來是兩性平權的最大阻礙,以往小孩冠母性代表著男性入贅,會被別人看不起,當初就連自己的娘家都不支持,後來是以幫小孩取單名,讓小孩在台北時用媽媽的姓,回南部老家時再加上父姓,作為折衷的辦法,整個事件才圓滿落幕。 彭渰雯近一步表示,透過法律的制定,雖然保障了婦女爭取小孩從母姓的權利,但實際上婦女仍然得獨自面對各界壓力,當初在民法第1059條修正時,子女姓氏開放由父母書面約定,除需向法院請求宣告外,還需要提出原姓氏對其不利影響的事實證明,但是這樣的條件過於嚴苛,造成許多欲改姓的單親子女、受暴婦女遭到許多的困難與阻礙,也忽略了成年子女改姓的權利,後來在婦女們強烈要求下,才修正為將原條文的「不利之影響」改成「為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並賦予成年子女可變更為父姓或母姓的權利。 長期從事婦女運動的彭渰雯,也以自身的例子,鼓勵許多人,一位小學校長甚至表示,要將這樣的例子傳達給學生,落實兩性平權教育;彭渰雯也強調,台灣新生兒出生率已經是全世界倒數,若再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不趕快加緊腳步落實兩性教育,未來台灣男女失衡的狀況會更加嚴重,後果不堪設想。 婦女新知基金會為此也特別成立了「監督權媽咪」,提供給有小孩從母姓疑慮的民眾諮詢參考,期盼有更多的姐妹加入小孩從母姓的行列。
  • 俗語不只是俗語  反映女性成長歷程

    新聞 俗語不只是俗語 反映女性成長歷程

    2010.11.04 | 12:52

    台灣俗語隱藏了不為人知的「性別密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游淑珺在NewTalk「幸福報報─女人來開講」節目上指出,「有三項無放的—查某子、屎桶、死人」這句俗語的意思,如同放久會發臭的屎桶、屍體一樣,女兒長大後就一定要嫁人,由此對照女性生命的起始,從出生「女命無真」的改八字造新命到「查某囝仔人,捻頭飼也會活」的隨意扶養,包含灌輸「三從四德」的觀念都是為了「女有歸」做好準備。 游淑珺表示,「查某人油麻菜籽命」,女性命的好壞端看婚後的發展,于歸只是第一步而已,「好歹查某著會生」,女性在夫家中能否佔有一席之地要看她有沒有「出丁」,能產下傳宗接代的子嗣,才有她人生最後的歸處—公媽神主牌位上的書寫銘刻。 游淑珺說明,在此談到的「性別」,不是指生理上的男女性別,而是後天人為所形塑而成的社會性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傳播性別制約的網絡體系,包含個人家庭、學校教育、職場生態、社會、宗教、風俗習慣等,都促使男女兩性趨向於社會所期待的性別形象發展,生活中被經常使用的俗語也不例外。 台灣社會的性別結構,受到平埔族母系制度的變遷影響。游淑珺表示,清領時期閩南族群來到台灣的開發情形,除了渡過黑水溝的風險之外,還有水土不服以及來自於原住民的威脅等因素,留下「三在六死一回頭」、「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等心酸史。她說,在「單身渡台令」的限制下,辛苦來台的「羅漢腳」為了實現「男大當婚」的期盼與安撫離鄉背景的孤單,大多選擇入贅平埔族女家,成為母系社會的一員。 「生女有賺,生男無賺」游淑珺說母系繼承制度,隨著血緣上混血的下一代「土生仔」的歸屬問題逐漸崩解,清中葉時頒布命令,將漢番通婚所生的孩子,納為漢族父系的傳承世系,直接造成平埔族女性無後承繼的現象,加上與漢人大量通婚的結果,平埔族男性也面臨無妻可娶的窘況,而平埔族母系文化也走向漢化的發展。 游淑珺進一步指出,這是順利的女性歷程,但尚未通過出嫁的關口就不幸夭折的話,在「紅格桌頂無奉祀姑婆」的民俗習慣下,「孤娘仔」該何去何從?過去普遍選擇的「冥婚」習俗,附和的是現實社會中「女有歸」的期待,但也有將長生祿位送至「姑娘廟」、「菜堂」安置的情形,讓孤單的女性亡靈可以相互為伴,如高雄旗津「二十五淑女墓」即循此模式集中祭祀。 而從台灣女神祭祀體系的發展來看,游淑珺說也有孤娘不「討嫁尪」反而「討要做神」的另類現象,直接跨越「女有歸」的制約,成神後便超越社會性別的制約框架,反而展現出女性更多的可能,這股神祕的幽冥力量或能成為挑戰父權的一種方式。 游淑珺撰寫的書籍《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揭露了各種不同身分的閩南女性成長歷程,包含:大家閨秀、童養媳、查某女間、娼妓、寡婦、繼母、細姨等生命歷程的開展,多在俗語的驅使與制約之下,朝向符合社會期待的典型女性—賢妻良母發展,俗語的重要性也透過「她們」的成長得到呈現。
  • 暴力防治  周清玉:落實性別教育

    新聞 暴力防治 周清玉:落實性別教育

    2010.10.27 | 17:47

    台灣防暴聯盟理事長周清玉,在newtalk「女人來開講」節目上指出,從多年前轟動台灣社會的鄧如雯事件、彭婉如事件,一直到民眾自發性舉辦的白玫瑰運動,在在都顯示台灣對於受暴議題相關資源仍顯不足,而重點是要從正規體系內,徹底落實性別教育。 「女人來開講」節目邀請到台灣防暴聯盟理事長周清玉,分享現今台灣社會關於婦女、孩童受暴現況,以及防暴聯盟目前所積極推動的會務。 周清玉指出,歷經多年的努力,台灣對於受暴的議題雖然有高度的關注,但是在法律以及各方面資源整合仍顯不足;暴力並不單單指身體上的損傷,性騷擾、性侵害、家暴等等都是嚴重的暴力行為,它呈現的是一個人對於性別觀念的態度以及權力的不對等,這是全世界都有的問題,不單單是台灣才有的現象。 周清玉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從教育著手,徹底落實性別教育於正規的體系內,普遍來說,大學生是進入社會階段的最後一個求學過程,大學生要有平等性別的概念與知識,有正確的性別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透過法律的嚇阻作用,周清玉也認為是一個方式,這也是多年來民間團體積極推動的「防暴三法」,即「性騷擾防治法」、「連續性暴力修法條文」、「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正條文」的起源。她說,「防暴三法」是在政府沒有給予任何經費補助下,集結了一群關心家庭及暴力的熱心人士奉獻心力所完成的法案,期許給予婦女更好的保護與支援。 周清玉進一步表示,台灣防暴聯盟更成立了一支專屬的關懷專線0800-434-434,協助有這方面問題的朋友們免費諮詢;暴力問題通常摻雜了許多複雜因素,酗酒、經濟問題、法律問題、需要多方的資源協助,這也是防暴聯盟所積極推動的目標,期望在教育以及民間團體、法律制定等多重努力下,建立保護傘協助受暴者能得到更多元的資源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