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平權的觀念和口號,喊了許多年,但是單就孩子從母姓這一點來看,兩性平權真正的落實,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女人來開講」節目,邀請到長期推動兩性平權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渰雯,以親身例子分享小孩從母姓的阻難。

彭渰雯說當初提出小孩從母姓的想法時,老公非常支持,但是卻遭到夫家以及自己家族的強烈反對,女性孕育生命,整個生命與孩子緊緊相連,卻連替孩子取名的資格都沒有,儘管民法親屬篇1059修正條文已經通過3年了,但實際上小孩從母姓的比例只有1.5%,其中又包含許多嫁給外國人的台灣人,所以真正落實的人真的很少。

彭渰雯認為,傳統觀念向來是兩性平權的最大阻礙,以往小孩冠母性代表著男性入贅,會被別人看不起,當初就連自己的娘家都不支持,後來是以幫小孩取單名,讓小孩在台北時用媽媽的姓,回南部老家時再加上父姓,作為折衷的辦法,整個事件才圓滿落幕。

彭渰雯近一步表示,透過法律的制定,雖然保障了婦女爭取小孩從母姓的權利,但實際上婦女仍然得獨自面對各界壓力,當初在民法第1059條修正時,子女姓氏開放由父母書面約定,除需向法院請求宣告外,還需要提出原姓氏對其不利影響的事實證明,但是這樣的條件過於嚴苛,造成許多欲改姓的單親子女、受暴婦女遭到許多的困難與阻礙,也忽略了成年子女改姓的權利,後來在婦女們強烈要求下,才修正為將原條文的「不利之影響」改成「為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並賦予成年子女可變更為父姓或母姓的權利。

長期從事婦女運動的彭渰雯,也以自身的例子,鼓勵許多人,一位小學校長甚至表示,要將這樣的例子傳達給學生,落實兩性平權教育;彭渰雯也強調,台灣新生兒出生率已經是全世界倒數,若再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不趕快加緊腳步落實兩性教育,未來台灣男女失衡的狀況會更加嚴重,後果不堪設想。

婦女新知基金會為此也特別成立了「監督權媽咪」,提供給有小孩從母姓疑慮的民眾諮詢參考,期盼有更多的姐妹加入小孩從母姓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