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冉先伶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冉先伶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低碳旅遊正夯 社大學員溼地全體驗

    新聞 低碳旅遊正夯 社大學員溼地全體驗

    2012.02.24 | 14:36

    低碳生活是什麼?與生態又有何種關係?近日,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理事長帶領社大及民間團體夥伴到彰化大城溼地及信義社區進行體驗。從實際與社區內蚵農聊天,藉由實際走到大城溼地瞭解在地的生態,體會溼地之美,並更深度了解國光石化事件的緣由。 2月15日「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到參加行程的幾位朋友分享他們參與低碳社區生活及生態體驗的心得。 宜蘭社大校長林庭賢表示,這次旅行從準備包包就和一般旅遊有所不同,他說,他必須準備自己的環保餐具及水壺,因為行程為低碳體驗,除行程安排與認識環境生態有關外,連吃都要注意低碳。 林庭賢說,自己是北部人,從前對大城溼地無太多感情及想法,但這次實際走入溼地觀察生態,瞭解東西部海岸的不同後,感觸特別深。同時,藉由社區拜訪,瞭解當地社區阿公、阿嬤的養蚵生活,以及他們如何照顧與他們一同打拼的黃牛的故事。也因為瞭解了養蚵的辛勞,因此晚餐時,更能注意珍惜食物與食材。 屏北社大學員蘇財明表示,小時候家中養牛,所以也會餵牛和牽牛散步。這次到信義社區聽蚵農們分享,亦喚起他過去的記憶。他體認,因為蚵農都用黃牛拉車,對環境也不會造成太大負擔,這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蘇財明也說,這次溼地生態觀察時發現,以前固有觀念都覺得海邊種植紅樹林是好的,但在大城溼地這裡他們卻是把紅樹林剷除。當地人表示,因當地的紅樹林生長是人為造成的。他指出,人們以為這樣對海邊是好的就自行種植,卻不知道破壞了原本的海岸生態。 屏北社大學務專員蘇雅玲指出,這次來到漁村體驗慢步調的生活,從老前輩的口中瞭解在地文化及生活感覺很特殊。她說,由於信義社區沒有再造或是整修,他們保留過去社區原本的樣貌及文化,且這次也來到台灣唯一剩下的最寬廣溼地,讓她學習到台灣文化之外,也同時認識了台灣溼地生態。
  • 城市中農作  新莊社大展成果

    新聞 城市中農作 新莊社大展成果

    2012.02.16 | 16:30

    新莊社區大學有個生態農園工作隊,是自參與者一起種菜的課程變成的公共性社團,此社團除了學習自然農耕技術外,還參與社區服務及環境教育的推廣工作。生態農園工作隊老師林俊育表示,參與自然農園工作需先瞭解自然農耕的原理,瞭解自然農耕是對土壤的照顧及把菜種對的事情,若只是急著想種植農作,卻因不瞭解原理,往往會失敗。 2月8日「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到生態農園工作隊老師林俊育分享成立課程及社團的緣由及社團的活動內容。 林俊育表示,自己本身即學農出身,對自然生態、動物皆有相當興趣,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開一間屬於自己的農場。但他表示,直接開設生產型農場困難重重,因此,決定先自教學農場著手,與新莊社大合作,藉由新莊社大的農園,開設『大家來種菜』及『生態農園工作隊』等課程,教導學員農耕技術及假日農夫的概念。 林俊育指出,假日農夫的意思即學員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無法像是一般有機農夫一樣24小時全天候照顧蔬果,只能利用假日照顧。因此,他教導生態農園工作隊利用大自然的原理實行自然農法,例如:沒有時間澆水則勿將草全部除去,保留土地的蓄水力,藉由環境的改變,讓農作物依賴自然生態的生存法則。 他指出,參加新莊社大生態農園工作隊,須先在社大『大家來種菜』課程中學習一年的耕種技術、農作文化及農業作息。此課程強調人與土地、生態的關係。經過一年基礎訓練後,再投入社團更深入學習。 林俊育提醒有興趣參與課程的朋友,參與自然農園工作需先瞭解自然農耕的原理,瞭解自然農耕是對土壤的照顧及把菜種對的事情,包含菜種在對的時間、地點及方式…等等,因為有些學員參與課程時,很急著想種植農作,但由於不瞭解原理,往往失敗。如此,學員也很難持續留下。 最後林俊育表示,新莊區大多以製造業為主,因此農園工作隊的成員往往可以自己將整個農園工作隊粗重的工作承接下來,藉由彼此分工讓新莊社大這片農園維持一定成果。另外,工作隊與社大也同時積極在社區推廣,讓資深的工作隊隊員經由培訓到社區演講,藉由演講把自然農法以及農業相關議題讓更多民眾瞭解。
  • 烹飪學化學  燒好菜一點都不難

    新聞 烹飪學化學 燒好菜一點都不難

    2012.02.04 | 16:33

    過去許多人做菜只知技巧,卻不知其原理,其實烹飪過程有很多有趣實用的小知識。松山社區大學老師章致綱在今年1月18日「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 做菜也可以學化學!」節目中,告訴大家如何從認識食材成份來瞭解化學原理,以此著手進行食物的烹調,讓大家不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章致綱首先自烹飪中最重要的『火候』進行解說,他表示,通常烹飪大致可分為五個溫階:『殺青(65℃)、快速熟成(50℃)、梅納反應(~120℃)、焦糖反應(~165℃)、焦化反應(大於200℃)』。 他指出,殺青指的是使酵素失去活性。由於新鮮蔬果都有酵素,如果藉由熱水川燙讓酵素失去活動性,則較不會氧化且也不會這麼快變黃,例如,花椰菜可先用65℃的水先川燙之後在大火快炒,不只顏色保持翠綠,也很美味。 章致綱說,快速熟成則為促進酵素活性,酵素的反應可以比氧化快上幾千倍,例如,把雞蛋、肉類放在50℃左右的溫度中,可以讓食物更嫩。 另外,他也提到,梅納反應則是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加熱過程產生變化,例如,麵包店的麵包經過烘烤特別香;烤蕃薯比蒸的蕃薯香,因為烤蕃薯在最後溫度都會超過120℃,產生梅納反應而聞起來特別香。焦糖布丁上總會撲一層糖之後用火焰槍噴糖加熱,產生焦焦的感覺即是焦糖反應,然而若溫度過高則就變成焦化反應。 章致綱指出,烹煮年菜及剩菜剩飯如何再變好吃是媽媽們在過年前後要苦惱的!他在節目中提出幾點建議,首先,煮米飯時建議可以把米置於疏離(漏網)先沖滾水,擺十分鐘後讓表面的溫度進到米裡面後,即可按下電鍋烹煮,記得要減少內鍋的水份,米與水的比例大約1:0.8即可。 他也建議,炸豬排首要重點要選擇大里肌肉,肉大約切兩公分厚度即可,炸得時候必須分中溫/低溫/高溫(150℃/60℃/180℃),藉由不同的溫度讓肉產生不同的反應,最後以高溫逼油。 另外,章致綱也提出,過年常有許多剩菜,把剩菜利用不同的手法轉換成美味的食物很重要。 如果是生肉,他建議大家用50℃的水中加一些鹽,把肉的血水逼出,也保持肉的鮮味;而剩的熟肉若未做絕氧包裝,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肉就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若又經過慢慢加熱的過程就會產生腥騷味,因此他建議剩肉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其一是涼拌,其二則是高溫快速加熱,即可避免有油騷味產生。 最後章致綱也分享他在社大上課的心得。他表示,『分享』是最重要的,他以過去所學材料的原理教授學員,學員則把自己烹飪多年的經驗提出分享,彼此交換分享能激盪出更多知識,此一過程有趣亦具意義。
  • 社運風雲人物疾呼 文化及生態優先

    新聞 社運風雲人物疾呼 文化及生態優先

    2012.02.04 | 16:32

    第二屆社運風雲人物選拔於今年農曆春節前結束,這屆選拔由反國光石化的蔡嘉陽及灣寶里反政府土地徵收的洪箱獲得,他們表示「我們所參與的行動能夠成功,都是大家共同努力而來,也希望藉由反國光石化及灣寶的案例,可以讓決策者未來在決策開發的過程不要只看狹隘的價格」,他們也表示,從行動過程中看見台灣人對土地情感的重視。 今年1月11日,兩位獲選人受邀「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分享自己參與社會運動的心路歷程。 節目中,主辦社運風雲人物選拔的發起人何宗勳首先表示,自己在社運多年,看到許多社運人士為了對抗不公不義的事情,與政府、財團對抗,他們面對有權有勢的人如此的心力交瘁,但台灣卻沒有任何一個獎項鼓勵這些社運人士。因此何宗勳從2009年開始規劃社運風雲人物頒獎,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籌措,並邀請許多社運資深工作者作該獎項的評審人,同時鼓勵年輕人能有更多的公民參與。 蔡嘉陽則在節目中分享心路歷程,他指出,研究彰化沿海將近20年的時間,看見南彰化濁水溪口因國光石化為了經濟發展而破壞原有的海岸生態景觀,因此決定跳出來告訴民眾這一片沿海地帶不管是文化資產、生態保育、農漁產業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他指出,3年前反國光石化運動並不被看好,大家都認為這是政府重要的開發計畫,怎可能會被環保團體阻擋成功?但蔡嘉陽相信,若這一項公義、環境生態價值能被人們所接受,那就要讓更多民眾知道,藉由民眾的關注來影響決策者。 何宗勳補充認為,反國光石化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們將知識結合草根並實際推展為行動,同時他們的行動理性和平,成功讓諸多不同族群的民眾共同關注。 另一位得獎者洪箱指出,當初站出來是因為苗栗灣寶里面臨土地徵收威脅,因此開始關注政府徵收土地及農村議題。她表示:「她願意站出來僅是希望留給後代子孫一口飯吃,台灣可耕地的農地越來越少,這次能保留住我們的土地要感謝社會大眾一起幫忙,才能讓我們順利保住我們的農地」。洪箱說,台灣閒置工業區很多,台灣並不缺乏,缺的是投資人,但政府不知檢討,反而一昧徵收土地。 何宗勳隨後補充表示,當初評審委員選擇洪箱為2011年社運風雲人物,原因是她從一位普通的農民站出來保衛自己的家園,更在之後持續關注土地徵收及農村相關議題,並召集許多農民成為公民,這是她脫穎而出最主要的原因。 蔡嘉陽說,在推動反國光石化時,原希望全台灣人民一起參與,因此特別以信託方式來推行運動。從這次行動,他看到台灣人重拾對土地的感情、民眾對土地的認同。 洪箱說,抗爭過程中,她很感激包括鍾丁茂教授、張豐年醫生、以及灣寶里里長等人的支持。她說,當其他人都覺得反抗不會成功時,他們卻堅定意志的支持與幫助,因此,都是因為有社會大眾的幫助,抗爭才能獲勝。 節目最後,蔡嘉陽表示,他所參與的行動之所以成功,都是大家一起努力而來,也希望能藉由反國光石化及灣寶的案例,讓決策者在未來決策開發的過程中,不只看見狹隘的價格,而是多看看台灣農林漁牧業背後永續發展的未來。 蔡嘉陽並呼籲,決策者執行或決策任何開發案時,都應該多聽聽在地人民的聲音,多加入民間的意見,才會做出更貼近人民意見的政策。
  • 發揮創意 從生活中節能減碳

    新聞 發揮創意 從生活中節能減碳

    2011.12.30 | 16:14

    地球能夠永續存活是需要整個地球上的人類共同努力,如果我們只是用消費者的立場來對待地球,那地球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耗盡,然而保護地球,讓地球一直保持美麗是需要公民、民間團體及政府一起努力,台灣公益CEO秘書長林淑娥表示,她希望節能減碳的推廣是民眾可以隨時隨地放在心上,並且自然而然的與身邊人分享,達到低碳生活的可能。 21日的「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到林淑娥來與網友們分享他們組織在推動節能減碳理念的過程及想法。她說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常常讓這些過多的欲望影像到生態環境,然而其實地球本身就是很美麗的,但是我們現在卻有一種要打造它,而且也不確定是否會成功的感覺,這讓她覺得很辛酸。 林淑娥表示,台灣公益CEO是在2010年6月成立,成立的核心價值是藉由這個組織可以聚集許多在不同領域多年的好朋友,把他們的組織彼此串連,成為產、關、學公共平台,共同討論找出改善社會的解決策略與方法。而在成立沒多久剛好知道能源局要辦節能減碳推廣計畫,這與我們成立的核心理念相同,因此邀集了幾個關心環境及社區發展的團體一起合作,雖然計畫由我們提出,但這個計畫卻結合了荒野保護協會、環境保護聯盟、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等七個團體的努力。 今年計畫大約培訓出1600多名的志工、4個志工大隊,而推廣人數也將近2萬名,在計畫走到後來,他們開始省思未來志工可以做些什麼?因此舉辦羅賓漢訓練營,2天1夜的訓練營除了給予志工第2階段的訓練外,也藉此聚集各區的志工隊,拉近彼此的感情,大家一同發想未來在社區推動節能減碳運動的想法。 林淑娥也表示從推動節能減碳的過程中,他看到許多志工的熱情及創新的點子,就例如七月份志工表揚大會上,有位志工因為上完初階的節能減碳訓練後,覺得省電的重要性,因此借測電器回社區,告訴左鄰右舍如何使用藉此號招整個社區一起來省電、省錢;而另外有位志工,是發想把畢業的花束重複利用,增加他的價值,減少花才的用量,不管是志工的熱情或是他們的創意,都是我們所珍惜的,節能減碳的推廣就是希望民眾可以隨時隨地放在心上,並且自然而然的與身邊人分享。明年希望聚集所有志工一起來『省電大作戰』,邀請所有志工一起來省電。 最後林淑娥表示,今年年底我們有辦理節能減碳教案競賽,教案不只是一般教師的那種教案,而是多元的形式呈現,因此歡迎民眾把自己的生活創意改寫成教案作為未來計畫推廣參考之一;也歡迎大家來參加12月30日在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行的節能減碳教案競賽發表。
  • 另類教育  自學生:學習步調操之在我

    新聞 另類教育 自學生:學習步調操之在我

    2011.11.30 | 14:22

    您知道什麼是非學校型態教育嗎?在台灣有一群孩子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學習,不屈服於一般學校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型態,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習。自學家長徐玄亮表示,當初因為看到台灣有太多的小學生寫功課寫到11、12點,而且每個學生的臉上都沒有太多的笑容,所以選擇讓孩子自學,因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成長。 11月23日的「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到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來與網友們介紹台灣自學發展狀況,另外節目中也邀請兩位高中自學生徐愛禾、羅浦堤以及自學生的家長徐玄亮一起來分享他們選擇自學的原因。 陳怡光表示,自學是在學校教育之外的學習方式,算是一種實驗的教學模式,有在家自學、共學團體或是另類實驗學校…等,只要提出計畫書、政府核准通過即可獲得與學校教育的相同學歷。自學家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強烈學習慾望且家長可全力支持孩子學習,國小時也許家長可以完全自行教學,不過到國高中時期,家長就會幫孩子找尋共同學習團體或是『拜師學藝』等管道學習。 羅浦提表示,以前在學校上課都要很早起床,精神狀態不佳,學習效果也不好,自學之後,他可以自己安排時間學習,選擇自己想學,對自己學習負責。羅浦提也說,自學的過程中,他去瞭解每種職業的特性以及評估自己的個性後,慢慢發掘自己對於配音、播音的興趣,因此也開始朝這方面努力。自學並不只是在家中自己學習,而是也會與相同自學的朋友一起學習,因此在人際交友上不但沒有特別困難,還因為彼此喜歡、學習相同,反而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徐愛禾表示,國小的確是由父母決定讓孩子自學,但是等上國中、高中後,都是由她自己決定自學,國中跟高中都曾經短時間去學校上課,但是她覺得學校的上課模式都是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她希望能學習到更多馬上可以運用的東西,而非為考試所學,而且她不想花太多的時間就都只是在學習,她喜歡彈鋼琴,喜歡寫作,也喜歡語文,在家中自學可以一次學好多種語言,這是在目前學校體制下無法得到的。 徐玄亮表示,家中有5個孩子,全部都是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當初選擇自學是因為看到台灣有太多的小學生,寫功課寫到11、12點,而且每個學生的臉上都沒有太多的笑容,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成長,他不滿意也無法改變台灣現行的教育環境,但他可以改善自己孩子的教育環境,因此他幫孩子選擇在家學習。 徐玄亮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好奇心,不需要逼他們學習,而是讓孩子自己想學,達到學習的效果。自學不是沒有考試,孩子到國中跟高中時,會給予一些評量考試,但是孩子們都知道考試只是幫助他們學習的方式,他們還因此喜歡考試,他們會從錯誤的題目中自己找到答案,比較每一個題目不同點,反而覺得考試是有趣的。 陳怡光也針對目前台灣教育體制的問題做出回應,他表示目前學校教育太注重考試評量,對於學生其他才藝的發展較不注重,有許多學生的才藝也因此無法被看見,甚至因為一般學術課程表現不佳而漸漸越來越沒有信心;另外,目前學校教育對於特殊才藝類的課程還無法滿足孩子,例如:配音員訓練,這是一般學校無法給予孩子的教學。 最後陳怡光從國外案例來呼籲政府正視非學校型教育的學生,礙於教育部的現行規定,這近3萬名潛在高中職自學學生是無法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他表示,自學學生在大學裡優越的表現絕非曇花一現的個案。Cogan在2009年發表的後續追蹤研究發現,自學學生在入學前就先修過大學學分的人數比例是全體學生的2.5倍,除了第一年的平均GPA學期成績高出全體新生的一成以上,到了四年級,自學學生的平均成績還是保持領先同年級的同儕一成以上,可見自學學生有的是學習態度和方式,不只是知識而已。
  • 守護河川經驗  大澤浩一來台交流

    新聞 守護河川經驗 大澤浩一來台交流

    2010.11.26 | 13:40

    大澤浩一先生為株式會社NIDEA 代表取締役(執行董事),擔任河川營造環境顧問。協助鶴見川流域整體體規劃與防災、自然環境、水岸利用、流域學習等的行動計畫,這次「全民新動力」節目特別邀請到大澤浩一先生來台灣分享他個人在日本參與鶴見川流域規劃經驗。 大澤浩一表示,藉由這次的參訪與多個民間團體接觸,感受到台灣民間團體守護河川及在地文化的熱情。他提到,此行參與了幾場民間與公部門交流會,觀察到每場交流,台灣民間團體非常熱絡的針對日本經驗提問,感受到民間力量非常強大,非常關心河川議題的發展。 此次台日交流,除了參與與民間、與公部門的交流會之外,大澤浩一也實際走訪幾條河川。特別是高屏溪上游經過風災後的景象令他印象深刻,感到大自然力量之大。此外,藉由這次機會,他也才知道80多年前有位『鳥居信平』先生在台灣為了農田供水問題,進行伏流水的調查長達4年之久,而最後蓋了一個集水廊道二峰圳運作至今,即使歷經莫拉克風災,引出來的水仍相當清澈,對此他感到相當敬佩及感動。 大澤浩一也在『社大同學會』節目中分享自己在日本參與鶴見川流域治理經驗,他說當初日本政府提出鶴見川流域規劃的概念,但是民眾對於政府已確定的政策表示不關心也不贊同,後來政府轉換方式,邀請民眾一同參與河川整治規劃過程、提出意見,發現民眾參與意願變高,有助於建立彼此的共識,而且政府也因此得到民眾的信任。因此他建議台灣政府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方式,在河川治理的規劃過程中鼓勵民眾參與。 最後,大澤浩一也表示由民間來辦理河川日活動是一個好的開始,台灣在各地有這麼多社區大學,能依據不同區域當地的狀況,去辦理河川日活動,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 藝猶未盡  藝人開展不一樣的舞台

    新聞 藝猶未盡 藝人開展不一樣的舞台

    2010.11.26 | 13:32

    藝猶未盡計畫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全國歌舞藝能工會及中華演藝總工會共同合作,讓資深藝人藉由這個機會接觸社區大學,藉著他們的專長來傳承演藝技術及文化,發展出資深藝人不同的舞台。這個計畫已經發展到第2年,有越來越多的資深藝人老師加入此行列,下半年度計畫即將在全台社區大學展開,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藝猶未盡講座。 恬娃在「全民新動力」節目中表示,自己當初進入演藝圈是因為看到父親發揮自己的專長長期當志工服務他人,因此從小就發願自己將來長大也要多做善事,然而因緣際會進入演藝圈,她學習她的父親利用自己的專長帶給大家快樂,讓大家天天都感到幸福,她也因此感到快樂。 恬娃說,近一兩年加入藝猶未盡計畫,在社大上課與在舞台上沒有特別不同,同樣是藉由自己的專長讓大家感到幸福,而在社大上課讓她有多一種溫暖的感覺,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感覺彼此就像是家人一樣的溫馨。 恬娃也表示很支持這個計畫,因為每個資深藝人的背後都有許多故事,藉由這些故事,可以啟發許多人對於人生有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在社大講課時,也會把自己生活中以及看書所體認到的一些道理帶入課堂中,提醒學員。 張磊表示,在工會與資深藝人有許多接觸,他看到資深藝人寶貴的演藝經驗,希望可以協助資深藝人找到不一樣的舞台發揮所長,並且將這些演藝技術及文化傳承下去。剛好在去年接到大學全國促會提案合作藝猶未盡計畫,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協助資深藝人接觸社大,也許未來藝人在社大會有不一樣的舞台。 最後張磊及恬娃建議,希望這類的計畫不要只是短期專案,若可以長期規劃,持續且漸進的協助資深藝人發揮所長找尋不同的人生舞台,也許會有更多的資深藝人願意走出來,讓這麼重要的台灣演藝文化傳承給更多人知道。
  • 司改會:應儘速通過民間版法官法

    新聞 司改會:應儘速通過民間版法官法

    2010.11.15 | 19:45

    民間司改基金會林峰正在newtalk「全民新動力」節目表示,讓不適任的法官退場有必要性,社會應該要關心法官的任用、養成、評鑑及法官的福利,任用及養成還需要長時間的沙盤推演,目前著重心力就是在推動法官的評鑑制度,因此司改會開始草擬法官與檢察官評鑑法法案。 林峰正說,從近期所發生法官貪瀆、最高法官關說等事件,可以看出貪污、干預、裁判品質的三項問題,這是社會10幾年前擔憂的問題,10幾年後問題持續存在。貪瀆等案爆發後,大家開始關注法官適任問題,並且要求不適任的法官退場。 林峰正表示,民間版評鑑法官應該要多一些民間的監督力量,在司法院外設立一個獨立的評鑑基金會,處理定期全面評鑑;基金會的董事三分之二必須是學者、社會人士,其餘為法官的代表及檢察官的代表,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去操作評鑑;希望能定期舉辦全面性的評鑑,個案由當事人或是民間來檢舉。 至於這個司法院之外的基金會應該要掛在哪個單位之下?林峰正認為,畢竟基金會的運作需要有經費來源,因此司改會主張應掛在監察院之下,因為監察院本來就有彈劾法官與檢察官的功能,評鑑基金會就應該是在監察院下面的獨立機關。 最後林峰正呼籲,法官法未來的發展還需要民眾的監督及關注;另外,目前法官法針對的是法官的退場制度,未來法官的進場制度也還需要大家多多關注。
  • 關注新移民  陪他們學中文

    新聞 關注新移民 陪他們學中文

    2010.10.05 | 18:56

    萬華社大講師黃國祥因為關心女性議題而接觸到了新移民研究,因緣際會來到社大開設新移民中文學習課程已四年,在陪伴女性移民學習的過程中,也幫助她們在台灣擁有獨特的生活方式。 黃國祥在「全民新動力」節目上表示,新移民「快樂學中文」的課程在每個星期二的晚上,當初開設的目的是希望她們來台灣不要只有家庭生活,除了擴大她們的世界外,也藉由學習中文瞭解他們,並幫助新移民有在台灣生活的方式,瞭解台灣相關的知識及訊息,也認識更多台灣民眾以及同鄉的姊妹或是不同國家的配偶。 黃國祥說,該課程最大特色是培訓台灣的志工老師,讓他們瞭解新移民的處境,以及如何與新移民相處,之後還會一起設計新課程。志工老師們不只是服務姊妹們,他們自己還必須上台當老師,從當老師的過程中他們也得到了自信。 黃國祥表示,剛開始會認為新移民孤身來台灣進入台灣家庭,而認為他們是弱勢的一群,但藉由課程瞭解他們後,才知道有些家庭家境是不錯的,新移民自己決定來社大學中文,並且也得到夫家的支持。 另外,為了讓新移民與社大其他學員能有更多接觸的機會,社大公民週會定期介紹東南亞的文化、食物、特色,讓新移民在公民週時可以向學員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或是介紹自己的家鄉菜。(公民週相關訊息請上萬華社大網站http://www.whcc.org.tw/Home/Index.asp)
  • 26日世界河川日  民團邀一同來淨灘

    新聞 26日世界河川日 民團邀一同來淨灘

    2010.09.23 | 19:17

    四年前水利署看到民間團體守護河川的決心及行動力,邀約民間團體一同推動「台灣河川日」,今年河川日第一場慶祝活動,將在桃園大溪鎮大溪橋右岸中正公園進行,上午先進行淨灘活動,中午則邀民眾一同為河川而唱。 「全民新動力」節目邀請到台大水工所教授陳建志,及河川社群資源與活動整合及智識網絡建構計畫兼任研究員簡振和到節目中,談論有關台灣河川日的緣由及目前台灣河川守護的狀況。 簡振和表示,當初河川日最初是從加拿大開始,而後聯合國也訂定每年九月第四個禮拜日為世界河川日,水利署學習世界河川日的方式,希望能藉此提昇民眾對水資源 及河川環境的保護意識,因此與長期關心河川的團體共同推動「台灣河川日」。他也希望台灣河川日能成為一個持續性且類似節慶性的民間守護河川活動。 陳建志表示,河川守護的關鍵在大眾,減災防洪不應該只是水利單位的事情,也不是政府單位的事情,民眾應該共同來關懷河川,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做簡單的改變,因此25日的活動,將邀請雨水達人到現場教民眾如何用簡單以及低成本自行製作雨水回收器具。他說,若民眾可以從生活中身體力行再來聚集集體的力量,同時鼓勵政府支持民間活動,大家從學習瞭解之後實際參與,會讓河川改善速度加快。 陳建志也表示,目前河川守護已經不單是減汙而已,應該是要以整個流域的概念出發,流域周邊的透水、排水、儲水的空間都應該被慎重考慮及規劃。他希望未來台灣能創造出一個人與水交融、水與路的和諧城市空間,讓更多民眾可以感受到乾淨河川的面貌。 兩場河川日活動將於25日於桃園大溪鎮大溪橋右岸中正公園舉行,26日將在台南烏山頭水庫辦理。
  • 關注環境議題  從簡單動作開始

    新聞 關注環境議題 從簡單動作開始

    2010.09.16 | 19:34

    從關心自家附近、家鄉環境的改變開始,把所接收到的環境資訊轉寄給身邊的親朋好友,這簡單的小動作,可以讓你我身邊居住環境更美好。 「全民新動力」節目邀請到持續關心環境議題的power公民江逸萍及賴慧玲,分享他們從自身環境開始的環境公民記者路! 江逸萍表示,剛開始進入公民記者行列只是報導自己身邊人的小故事,某次受邀約參加社造學會的紀錄片,知道自己家附近的老人院即將被BOT,開始對此議題有了好 奇心,而開始了環境公民記者生涯。因為蒐集資料以及直接投入抗議活動,他發現自己所瞭解到的事件真相跟自己在新聞報導中所看到的訊息幾乎不同,他覺得因為 深入的瞭解才讓他的眼睛真正的打開看到事情的真相。 賴慧玲表示,自己是因為聽室友說社大有堂免費環境公民記者課程,才開始有了接觸。在課堂中她學習紀錄參與街頭運動所觀察到的人事物,並且與媒體新聞報導對照事件真相,再把這些她覺得重要的訊息轉發給身邊親朋好友,她希望訊息的傳遞從她開始。 張伊貝則說,進入社大後因為課程開發以及與課程內的學員多接觸後,對於環境議題也多多少少有了認識,並且也被學員那種對環境的愛以及行動力所感動。在社大環境 大聲公公民記者種子培訓課程不只是教導學員如何撰寫新聞,課堂中還會帶領學員關注環境議題,社大希望關注環境議題不只單一個班級,而是藉由跨班級的將訊息 提供出去,讓班與班有多一些的聯繫,讓環境議題可以被更多人關注。 最後賴慧玲認為,關心環境議題不是環保團體的責任也不是政府的責任,而是公民的責任,關心環境議題並非像是大家所想像的如此困難,就像是簡單的訊息傳播出去,就是關心環境議題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