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是國際言論自由日,總部設在巴黎的「無疆界記者組織」公布40個全世界最大的「新聞掠食者」,其中包括17名國家元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俄羅斯總理普亭又再度上榜。

 

自從解嚴之後,台灣政府就已經脫離這樣的「新聞掠食者」行列了。不過,假如「無疆界記者組織」公布的是「新聞餵食者」的排行榜,那台灣政府恐怕還是會上榜,而且極可能名列前茅。

 

「新聞掠食者」像大白鯊,血盆大口一張,它不喜歡的新聞,連同記者,一起吞食下去,屍骨無存。「新聞餵食者」則是用各種誘餌,把新聞養得肥肥胖胖,恰恰好就是「餵食者」喜歡它的樣子。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宣示將「充分尊重媒體的監督和新聞自由」;他沒有充分履行這樣的承諾。同時,馬總統也簽署同意書,向媒體監督團體承諾「不進行政治性置入性行銷」;他也嚴重違反了這樣的承諾。

 

馬總統就職以來,政府對公共媒體的操作,屢屢引起爭議。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的「2010年新聞自由報告」,就關切台灣政府對公共媒體人事的介入會影響到這些媒體的編輯內容。

 

事實上,各國公共媒體的經營都面臨政治力影響的問題,而且三不五時會引發爭議,但政治介入粗暴或粗糙的程度,以及媒體本身是否能夠抗拒不當干預,各國表現仍有非常大的差異。

 

在台灣,政府安排非媒體人士出任通訊社高層主管,以不尋常的大動作,甚至未依法定程序主導公共電視董事會改組,這樣的方式太過粗糙,就不免引人側目。

 

另一方面,有的公共媒體負責人不僅沒有為同仁扛起政治壓力的擔當,甚至還公開認同公共媒體必須服從政治的說法,有的媒體則是應官員的要求,調派採訪路線,以確保被屬意的記者可以配合官員的需求。公共媒體做到這個地步,就變成政府豢養的「新聞農場」,太令人難過了。

 

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有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新聞的呈現十分詭異,事後傳出這是付費的置入性專訪,簡直讓人無法置信。此後,政府部門的置入性新聞不斷,尤其現在ECFA的討論正熱,政府各部門文宣在馬總統一聲令下,鋪天蓋地而來,其中更是不乏偽裝新聞的廣告。

 

馬總統競選時的「633」政策(即經濟成長率6%以上、平均國民所得3萬美金以上及失業率3%以下)支票無法兌現,是可以怪國際經濟大環境不好,可是,他承諾不做政治性置入性廣告,現在也是跳票,又不知要拿什麼作理由。

 

當然,做置入性廣告的不只是國民黨政府,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置入性廣告也打得很兇,特別是若干參加五都首長初選的現任縣市長,浪費公帑打自己形象廣告的情況非常嚴重。這是台灣政治的整體墮落。

 

做為共犯的媒體,也幾乎是集體淪陷。不管是政治或商品,大家談的都是所謂「整合性行銷」。如果說在「賣新聞」這方面,蘋果日報竟是台灣媒體僅存的一塊淨土,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很諷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