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立書店從「文化空間」成為「政治敏感地帶」

近年來,中國的獨立書店正逐步從文化交流的場域,被推向政治敏感的前線。成都「有杏書店」原本宣布因「不可抗力」停業,消息一出立即引發輿論關注,隨後書店又在官方同意下復業,形成鮮明反差。這一波波關店、復店的起伏,不僅反映地方政府的角色模糊,也暴露中央對言論空間高度敏感的統治心態。獨立書店之所以頻頻成為目標,不是因為它們多麼具有政治力量,而是因為它們象徵「未受控的公共空間」。在中共強調意識形態安全、要求文化產業「與黨保持一致」的治理路線下,任何未完全納入體制的文化節點,便被視為可能孕育異議的土壤。

二、出版與公共論壇蔓延寒蟬效應

在習近平全面加強思想控制後,中國出版業整體出現「寒蟬效應」,出版社避免碰觸社會議題,作家減少投稿,許多書店選擇停止辦活動、縮小選書範圍,甚至乾脆退場。這種全鏈條式的收縮,讓原本就有限的公共論壇進一步萎縮。同時,多家獨立書店因監管壓力增加而選擇赴海外重建,如美國重新開張的前季風書園,便成為鮮明案例。當自由討論無法在國內存在,它就會移往他處。這些流向海外的書店,不僅象徵言論空間在中國內部被切割,也象徵國家文化生命力正遭內部消耗。越是強化控制,越顯文化的脆弱。

三、思想的流動無法被完全阻斷

中共的治理策略基於「風險最小化」邏輯,寧可提前壓制,也不願承受思想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然而,思想與輿論具有天然的流動性,即使被限制,它們仍會以新的方式出現、轉移、重組。有杏書店面臨輿論壓力後被允許復業,便反映出「控制」並非單向,而是受到社會回應與輿論場的反壓。在強力審查與人民的文化需求之間,體制必須做出調整。這種調整不是出於包容,而是出於治理現實,因為在改革開放數十年所種下的多元思想、教育提升、資訊流動下,使得中國社會不再可能回到單一聲音即可治理的年代。人民對閱讀、討論、知識的需求,比政權想像得更深也更難消滅,再再顯示專制可以封鎖空間壓縮渠道,但無法封鎖需求和抹除渴望。

四、輿論永不真正沉寂

中共可以封店、撤書、下令壓抑公開討論等維穩作為,卻無法關閉所有思想的縫隙,及封住人民對知識與公共對話的欲望。有杏書店的復業、獨立書店在海外的重生,都在提醒中共當局,再緊密的控制,也無法讓輿論完全噤聲。沉默只是暫時的,壓抑只是表面的,思想的流動遠遠比政令更頑強,也比專制更長久。中國的政治焦慮或許能讓書店一間間關門,但那些被驅趕的聲音終會以人民渴望言論自由的反撲力量回來,因為輿論永不真正沉寂。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