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數空間的持續萎縮

中國近日再度收緊對性少數群體的控制。同志交友軟體 Blued 與 Finka 接連遭官方下架,原本就有限的數位社交空間瞬間被關閉;同時,多名耽美(BL)作家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遭捕,整個創作圈籠罩在寒蟬效應之中。兩起事件看似分屬不同領域,實則反映在中共的政治文化中,「一制」是穩定社會的手段,消音、去脈絡、抹除存在,是其一貫治理方式,而性少數正是對「不一樣」採取本能性的同一套壓制統治邏輯。

治理名義下的「清除可見性」

同志交友平台遭下架的理由一向模糊,不外乎「內容不合規」、「需清理網路環境」等抽象用詞。實際上,這些 App 承載的是性少數社群的認同連結與基本生存網絡。它們的存在讓群體得以看見彼此、互相支持,也讓本就邊緣的身分不至於徹底孤立。中共當局的下架動作雖被描述為「常規整頓」,但真正的效果是讓性少數重新回到隱形狀態。不是承認差異,而是消除差異;不是面對議題,而是把議題消失。中共政權不需要明確禁止同性戀,只要持續掐斷社群的聚集場域,就能讓這個群體徹底從公共視野中淡出。

共產文化與傳統思想的交疊

同性婚姻在中國始終被視為不可能的議題。這並非單純源自傳統文化保守,而是共產文化與儒家倫理共同形成的結構性抵制。儒家重視家族延續,共產文化強調集體一致性。兩者交疊後,形成一套婚姻必須符合生育邏輯、家庭必須服從國家目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必須可被預測與管理的零差異治理觀。而同志婚姻在這樣的體制下被視為「破壞秩序」,因為它象徵著不可控的多元。性少數如同其他少數民族、宗教團體、地方自我認同等同樣被視為潛在的「政治風險」。

差異不是威脅,多元才是社會的力量

從 App 下架到耽美作家被捕,中國性少數面臨的不是單點壓制,而是一種長期、深層、結構化的「去差異化工程」。在中共的治理邏輯中,只要某個群體代表了「不一制」,那麼消音與壓縮便是自然結果。相比之下,歐美與臺灣等民主社會雖仍在進步與對話中,但至少承認差異、尊重多元,使性少數能站在陽光下,以真實面貌存在。而在中國,性少數的可見性卻被視為威脅,彷彿只有抹除差異,才能維持秩序。然而,一個健康的社會從不是建立在一致性上,而是建立在能容納不同文化和多元生活方式的能力上,當「不一樣」被視為威脅,受損的不是某個群體,而是整個社會對信任與包容的能力,以及邁向現代社會所需的多元根基與文化成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