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打造的新職棒聯盟 CPB,引發台灣社會高度警覺。不只是因為名稱、識別、品牌風格刻意模仿台灣的 CPBL,更因為其核心市場操作明顯鎖定台灣球迷與球員。立委蔡其昌更直接警告:若不謹慎以對,未來台灣球迷在球場揮舞國旗的權利恐怕都可能被侵蝕。
表面上,這像是體育產業競爭;但稍作分析便會發現,它其實是另一場文化與認同戰場的延伸。
棒球對台灣而言,不只是運動,而是集體文化的一部分。每一次經典賽的吶喊、每一面在球場揮舞的國旗,都凝聚著某種不言而喻的身份認同。正因如此,中國新聯盟刻意與台灣棒球靠攏,不只是市場策略,而是試圖重新定義「華語棒球」的象徵權。
體育從來不是中性的。對威權國家而言,球賽是最容易輸出「民族想像」的渠道。當 CPB 以類似 CPBL 的方式包裝自己,當其隊伍背後疑似結合台灣資金與資源,其目的就不只是打造聯盟,而是打造一個「可以吸納台灣」的文化平台。一旦球迷在中國球場揮旗卻被管制,或台灣球員在 CPB 被迫接受特定政治立場,那台灣文化符號的邊界就被悄悄改寫了。
反觀台灣,無論政見如何、立場如何,球場始終是自由的:國旗可以揮、口號可以喊、身份認同可以自然流露。這些都是自由社會的日常風景。然而一旦進入中國體育場館,這些象徵都可能成為「政治敏感行為」。換言之,球迷身上的球衣與國旗,不僅不是体育用品,更可能變成統戰風暴中的第一行受害者。
台灣必須警覺:這不是「看球的自由」而已,而是文化主體性的界線問題。中國的策略十分清楚——先建立平台,再吸收人才,最後界定文化。當中國試圖重新劃分棒球話語權時,台灣棒球文化不只是被模仿,更是被吞噬。
體育應該團結人心,而不是被拿來當作政治蓄意操作的舞台。若連看球都要擔心能不能揮國旗,那麼這場比賽就已經不是運動,而是一場認同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