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國際知名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旗下期刊Results in Engineering (IF 7.4) ,突然宣布撤回先前刊登台灣中正大學電機系教授Mohamed Shaaban的一篇單獨作者文章,理由竟是該教授根本沒有投稿那篇文章,也沒有支付刊登費(APC),也就是有人自掏腰包、冒用中正大學教授名義投稿並刊出,期刊已坦承錯誤並道歉。
我認為此事件和學術創造力(Academic creativity)、期刊評審系統(Journal review system)議題最為密切,學術創造力和期刊評審系統,直接影響台灣科學國力發展。
學術創造力(Academic creativity)。
之前看過資深前輩等級教授,喜愛使用ChatGPT,但ChatGPT快速只是滿足人類的懶惰性。但更令人震驚的是,我仔細檢視ChatGPT在某些問題上在亂掰。ChatGPT可以輔助,不可盡信ChatGPT單面之詞,建議可同時使用自己閱讀思辨累積的個人資料庫,做多元平衡檢核。
AI人工智慧已能輕易通過期刊審查的問題,在於期刊僵硬格式,讓AI人工智慧摸的一清二楚,當然會被破解,我記得過去有發生類似的案例。而現在是2025年,AI人工智慧已超越甚至打哭人類棋王(可Google中國棋王柯潔),通過期刊審查更是a piece of cake。
真正需要修正的是期刊格式。
根據Barnett (2020) 的觀點,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充分體現所有五個創造力層面,才能充分實現大學五個層面的創造理念;這五個層面分別是智力創造力、教學創造力、學習創造力、環境創造力和反思創造力。而人類學術創造力多在大學誕生,其關鍵特徵有新穎性和原創性、實用性與靈活性、知識應用性、認知複雜性。
學術創造力能產生獨特且不易被想到的新想法、方法或解決方案,同時提供創造實用、有效且可適應不同情況或問題的想法或產品,也能運用現有知識與技能,在某一學科領域內進行實驗並發現新的可能性。
另外學術創造力也包含資訊重組和運用不同思考技術的重新推理,以建立更深入的理解和更複雜的思考過程。人類學術創造力如果這麼容易被AI人工智慧取代,那諾貝爾獎(Nobel Prize)也不用辦了,全球博士教授都提早退休。
例如在唐朝禪宗五祖弘忍門下產生了「南頓北漸」的兩大影響力,神秀的理論後來被稱為「北宗」,而慧能的理論被稱為「南宗」。AI人工智慧可能會提到慧能(南宗)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超越神秀 (北宗)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但詳細問超越性在哪裡?為什麼?兩人的思考技術是什麼?AI人工智慧會回應一些答案。
請問有無超越慧能和神秀的思考技術?AI人工智慧無法回答;但人類學術創造力可以回答超越慧能和神秀的思考技術是什麼。最核心原因在於AI人工智慧沒有人類的想像力,想像力是人類學術創造力的根本基礎。
美國教育哲學家Maxine Greene提及創造力教育發展的關鍵,不能也不會拘泥固著於某種意識型態的綑綁,因為創造力豐富的人在觀察問題時,能時常發現新的觀點、理解與解決方法的原因。而為創造力是一種將某事物視為可能是別種事物的能力,即一種發展用新方法觀看同一事物的能力,而想像力可將各個分離的部分進行連結、整合為一個新整體,而能跳脫既有的舊看法,進而獲得一種新理解與新領悟。
再來是期刊評審系統(Journal review system)。
學術期刊的審稿文化,是必須被檢視和修正,學術期刊的「同儕審查」程序,是確保學術品質的關鍵程序,「同儕審查」中期刊評審老師,會給投稿老師重要的審稿意見,建立關鍵的「學術鷹架」,因審稿老師必須要對投稿老師的研究,做出具可信度的判斷和回應意見,而期刊主編、審稿老師也握有權力,台灣學術期刊文化的公開、透明、公正、專業、對話仍是能否繼續進步領先的關鍵原因,必須確保期刊主編、評審老師、投稿老師的互為主體性!
接下來有一些刻板印象迷思,也是我多年來正在用行動破除,例如評論作品一定要上了某某等特定媒體才算有品質,有待商榷!我就約兩千篇故意投其他蘋果新聞網(現為壹蘋新聞)、關鍵評論網、聯合新聞網、自由時報、上報、女人迷、Newtalk新聞、Taipei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媒體,重點是建立起屬於自己獨特性的論述風格(我故意創造出融合評論和文學的新文體,可以看到我的評論文章後面有詩、流行歌詞、極短篇小說等),不是僵硬認為上了某特定媒體刊物才代表什麼實力。
如同當學術期刊被分類為高級期刊和低級期刊時,此時就陷入絕對二元對立的階級陷阱,原先學者發表論文的目的是分享其研究的知識,重要的是發表出去,引進國際先進的學術風氣及研究成果,將國內的學術信息傳到國際上去,並且鼓勵國內的年輕學者們,透過學術期刊的投稿活動進行專業交流和對話分享,而不是發表到特定的期刊才有價值,如此操作下去,只會弱化學術工作者的多元創造力,高級期刊和低級期刊分類背後,是規定學者要把研究論文發表於特定的高級期刊,來作為升等或加薪依據,文章沒有登上述高級期刊,就代表不是好的、被貶低、甚至被短視近利、沒有長遠格局的貼其沒有價值的負向標籤,除了會造成為了刊上特定高級期刊徇私舞弊的各種弊端,且這樣單一簡化的絕對性標準、僵化扭曲的制度,已抹煞學術的研究性與創造性,忽視論文的多元與品質,已出現新興學術掠奪式期刊的反動,而牛津大學教授 Peter J. Ratcliffe在得到諾貝爾獎前,曾被Nature等被定義為高級期刊所拒絕,那可以因其沒有刊登上特定期刊,就貼沒有價值的負向標籤嗎?另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多年堅持在The New York Times報紙,發關注各種社會政策議題的報紙專欄文章,以保有其社會和世界的實質影響力,因學者有對社會問題提出批判的功能和責任,但現今學者因為規定,日以繼夜地追求刊登上所謂小眾的高級期刊,但這些期刊讀者群較小,不見得有社會影響力,有時不如在報紙上,寫一篇讓民眾都看得懂的報紙專欄文章,所以我特別點出當學術期刊被分類為高級期刊和低級期刊時,背後「絕對二元對立思考」將對學術發展制度所產生的負向影響,探究本源,是這個根本問題導致學界迂腐化的危機!
最後,補一個我創作的寓言故事〈格式〉做Ending。
〈格式〉
在人類學術界,尋找智力超高或者具超越常人特殊能力的天才神童,仍一直是熱此不疲的遊戲,最近在科研界開始有了徵集神童重賞一千萬美金的招集令,大筆大筆的經費投入一直不手軟,甚至開始和網路直播媒體合作尋人節目。
找了一個禮拜,重賞之下必有回音,有個李姓孩子直接來直播節目應徵,一開口就說:「我就是神童」,這孩子約十二歲,身高中等身材偏瘦,眼神銳利有鷹勾鼻,頭部很大,最特別的是其眼神如火炯炯有神,彷彿有他心通,可一眼把和他對話的人其內心企圖全部看穿。
於是直播節目主持人張教授特別請在科研界享譽多年,圍棋段數高的袁院士前來和神童下棋,沒想到六十歲的袁院士竟然連輸十二歲的神童十局,到第十一局神童為了展現自己能運用高智力控制勝負的本事,才故意讓自己輸了一局,連輸的方式都能精確控制,在場眾人無不驚嘆。
李姓神童也和直播主持人張教授提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特殊能力,眾人皆以為小孩子童言無忌,只是高智力的孩子在當小青蛙吹牛大王罷了,於是張教授到隔壁攝影棚和彩票節目拿了一組樂透專用的亂數抽獎機,在直播現場讓神童去預測,結果令眾人無聲,因為所有的亂數都被神童全預測中。
後來主持人張教授靈機一動,從公事包拿了一篇篇最新的學術論文給李姓神童看,想測試李姓神童在科研閱讀的敏銳度,李姓神童看了幾眼「格式」,隨口問了: 「格式最終目的是提高創造力還是助長形式主義?」,講完便離開直播現場。
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