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街頭血光映照失速社會

中國珠海近日因街頭無差別傷害事件再次成為新聞熱點。一名男子手持小刀在拱北的車站與街口之間隨機捅人,路人穿著高跟鞋狂奔逃命。早在去年,珠海體育中心就發生汽車衝撞人群事件,奪走無辜生命;同一地區街頭又出現持刀闖入店家恫嚇路人的畫面。網友感嘆「又是珠海」,這句話指向更深層的問題。在經濟下行、壓力積累的情況下,無差別攻擊正在中國城市之間流竄,多數人只剩下祈禱「不要輪到自己」。

二、經濟困境製造無出口憤怒

中國當前失業率攀升、收入停滯、房貸壓力層層堆疊,底層群體承受最重。正式救助體系薄弱,申訴渠道封閉,個人積壓的挫敗感缺乏出口。這些暴力事件多發生在交通樞紐、商圈街口等人流密集處,行兇者選擇對象毫無針對性,本身就是訊號。他們不再期待透過制度獲得補救,而是以破壞一切取代理性抗議。官方一面高喊穩就業、穩成長,另一面基層民眾親身經驗卻是失業、降薪、生存壓力。落差越大,對制度信任越低。經濟下行不僅創造物質困境,更醞釀心理失衡,成為無差別攻擊的重要土壤。

三、精神病標籤掩蓋結構責任

每當極端案件發生,中國官方劇本如出一轍。珠海案中,警方稱「2人輕傷」,強調行兇者曾就醫,彷彿只要貼上精神病標籤,國家、城市、制度便無責。然而民間影片顯示血跡斑斑、民眾驚恐逃命,網路討論也不再買單這種說法。此種敘事伎倆有三層效果:切斷行兇者與社會結構的連結、抹除經濟壓力與治理失當的角色、轉移公眾視線。倘若此類攻擊背後沒有經濟挫敗、社會孤立、公共資源失衡,為何總在經濟雪崩期頻繁出現?真正問題在於整套制度長期壓抑情緒與訴求,卻拒絕承認結果已失控。

四、資訊操控加速信任崩解

中國媒體報導習於壓低傷亡數字、簡化案情,民間影片卻呈現滿地血跡與群眾奔逃畫面,兩種敘事差距愈拉愈大。珠海體育中心撞人案、拱北連串持刀事件被網友串聯回顧,形成同城多起、一年一爆的集體記憶。民眾一次次發現官方說法與親眼所見不符,無差別攻擊不僅是身體風險,更是認知風險。人們不再相信中國政府的執政願意如實面對問題,安全感崩解後取而代之是冷冽宿命感。威權體制優先處理輿情,再處理說法,最後才勉強談防範。社會應看清事實,一個無法保障自自身國人民安全與尊嚴的政權,只會穩住官方數據而不是社會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