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將教育成敗歸咎於課綱與升學率時,我們正集體忽視最關鍵的基石——家庭教育。家庭是學習與成長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重要性遠超學術成就的總和。
【價值觀的實踐:言行示範勝過道德說教】
學校傳授知識,家庭則傳遞三觀。這些價值觀源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示範與潛移默化。
孩子從父母如何處理衝突、面對失敗、對待他人中,學習人際界限、誠信與責任感。家庭環境的示範效應遠比學校教育更持久、有力。一個家長身體力行體現正直、尊重的家庭,自然能培養出內在穩定的孩子。
【情商與韌性的培養:情緒的安全港灣】
在高度競爭的現代社會,情商和內在韌性是決定人生幸福與否的關鍵。這兩者的養成,完全根植於早期的家庭互動。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安全港灣。當孩子表達挫折或焦慮時,父母的回應方式至關重要:是制止否定,還是引導認識?一個提供穩定、無條件支持的環境,能讓孩子知道即使失敗,家永遠是後盾。
這種情感滋養,培養出孩子面對挑戰時屢敗屢戰的內在韌性。沒有這層堅實的情感盔甲,再高的學業成就,也難以抵禦人生中的起伏與重擊。
【學習動機的啟動:習慣的原動力】
家庭也決定了孩子對待知識的態度,這就是學習的起跑線。
充滿閱讀氛圍、樂於討論新知的家庭,能點燃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與好奇心。規律作息、專注力培養、對錯誤反思,這些構成學習習慣的微小環節,都在家庭中紮根。唯有家庭激發出的求知欲與自律性,才能讓孩子真正將知識吸收、轉化為智慧。
【回歸本位,穩固教育基石】
學校教育提供專業知識和社會化環境固然重要,然而若教育是一棟建築,家庭教育就是基石,學校教育是上層結構,基石不穩,上層建築必然傾覆。
社會不應將所有壓力轉嫁給學校老師,要求他們「包辦」品格與情緒。我們必須呼籲父母回歸本位,重拾教養責任。唯有父母意識到自身角色的不可取代性,高品質地陪伴、提供情感滋養與價值觀導航,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具備堅實的內在力量,迎向複雜多變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