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郭瑋真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郭瑋真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學校到底需要教師還是教練?別讓業師入校成為教育破口

    2025.10.16 | 05:51

    【教育部的政策警訊:經驗不等於專業】        教育部近日預告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擬放寬專技教師的聘用標準。修法內容指出,未來具有業界六年實務經驗、且有特殊成就者,只要加修八個教育學分,就有機會成為高級中等學校的正式教師。        這項政策的研擬,無論動機如何,都釋出了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教育專業,似乎可以被稀釋或速成。我們理解政策希望引進業界活水,特別是在高職的專業技術領域。然而,將數年的業界經驗和極少的教育學分,等同於完整師培體系下耗費數載所培養出的教學專業,無疑是對所有努力修習教育學程、通過教檢、教甄的師培生的最大諷刺。【國小的現行警鐘:業師入校的「教學窘境」】在高職專技教師的政策尚未定案之際,我們早已在國小教育現場看到了類似問題的縮影。        在108課綱下,國小的「彈性課程」提供了學校本位發展特色的機會,許多學校因此引入了各式各樣的業界人士來教授音樂、體育、美術、編程等特色課程。這些業師或許在其專業領域出類拔萃,例如,一位鋼琴家或一位籃球國手,他們的術科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一旦他們踏入教室,問題便層出不窮:他們或許精通音符、球技或名俗技藝,卻不明白兒童發展心理學,無法理解國小二年級學生專注力的極限;他們或許在業界呼風喚雨,卻不懂班級經營,面對二十幾位吵鬧不安的學生束手無策;他們或許具備專業知識,卻缺乏教學法,只會以大師示範的方式,讓學生複製行為,而無法真正引導學生探究與理解。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學校特色課程的品質不如預期,行政老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課堂支援與事後補救,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行政負擔和教學混亂。有專業無教育培訓的教練,終究無法取代教師。【教育是門專業,絕非廉價速成】        為什麼社會總習慣性地將教育視為一門非專業的工作?當我們生病時,絕不會相信一位只修了八堂課的醫生;當我們需要法律諮詢時,也絕不會接受一位僅有六年代書經驗的律師。但在教育領域,這道專業壁壘卻總是被輕易地打破。        教育是難以量化、影響深遠卻不易見成果的專業。教師的養成,遠遠不只在單科知識。它包含:1. 教育哲學與心理學:理解學習的本質、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2. 課程設計與教學法: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吸收的步驟與活動。3. 班級經營與輔導:建立安全、有紀律的學習環境,處理行為問題,進行正向管教。4. 教育行政與法規:了解教師的權利義務、處理校園危機。        教育的成果不是一蹴可幾的特殊成就,它需要數年的扎根、灌溉與等待,才能在數十年後看到學生品格、知識與能力的全面養成。這種漫長而細緻的工作,很容易被社會忽略其存在與重要性,進而讓人誤以為「只要會某個科目,就能教」。【萬不可行的破窗效應】        教育部研擬放寬專技教師標準,即使目前主要鎖定在高中職,但其影響力就像「破窗效應」一樣令人擔憂。一旦此例一開,未來勢必有更多的教育階段和學科將循此例,要求將未受完整師培訓練的業師,透過速成的方式納入正式教師體系。        教育不是單科知識的傳遞,更涉及班級經營、輔導知能、正向管教、差異化教學等多面向、細緻且充滿人際互動的工作。教師必須是一為「全人發展的引導者」,而非僅僅是「某一技能的教練」。        學校需要的是能夠兼具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的教師,而非只有業界經驗卻不懂教學的教練。政策制定者必須理解,在教室現場,教學法的專業性絕對不亞於任何一門學科的專業性。為了維護學生的受教品質與教師體系的專業尊嚴,業師入校成為正式教師的研擬,應當被審慎駁回。
  • 投書 校事會議爭議:廢除與否之外的關鍵思考

    2025.10.16 | 05:49

    近期,校事會議成了教育新聞的焦點。從各教團的抗議到輿論的廣泛關注,教育現場的焦慮已達沸點。然而,面對這項爭議機制,我們的討論不應僅止於「廢除」或「修法」的二元對立,而應深入探討如何確保「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核心功能得以有效且公正地運行。 【設立初衷與實務困境】   校事會議主要依《教師法》等相關法規設立,其主要功能是作為校園內處理教師涉有不當行為或教學不力等爭議的初階認定與審議機制。它旨在提升校園自我管理的能力,透過機制介入潛在的親師溝通問題、班級經營問題或教學不力等狀況,以保護學生受教權。  然而在執行層面,校事會議的運作衍生出諸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行政暴量」,導致基層學校將大量精力耗費在應對會議流程與書面作業上,更嚴重的,是其在教育現場造成的恐慌與寒蟬效應,彷彿在鼓勵現場的教師「不作為才是明哲保身」,面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只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不敢管教的氛圍,對學生真的是好的嗎?不少案例顯示,校事會議被家長當作「濫訴」的管道,任何不滿皆可輕易發動調查,正是因此讓教師們人人自危。此外,各縣市更有實際的案件指出,此機制可能已經淪為部分校長整肅異己的工具,用行政程序壓制不同意見的教師。這種被「武器化」的風險,已嚴重侵蝕了校園的互信基礎。 【核心問題:機制的永續與公正性】   當前爭議的重點,並非單純喊出「廢除」或「修法」。無論未來走向何方,我們都必須先正視兩個根本問題:一、如果廢除:替代機制是什麼?如果校事會議徹底退場,校園仍須面對處理極少數不適任教師的需求,畢竟我們不能因為行政機制不良,就犧牲學生的受教權益。如果參考其他學制的處理方式真的就是好的嗎?例如教保人員就有《教保相關人員違法事件調查處理辦法》,其中規定若違法事件已經法院作成確定判決、判決,或經相關機關作成裁罰處分,由學校依確定判決、法院判決或相關機關之裁罰處分確認事實。前揭以外之情形,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所設之審查小組依調查辦法規定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等於將調查的權力完全交給地方政府,屆時是否更加風聲鶴唳?二、如果修法:如何革除現在的弊端? 若選擇保留並修法,當務之急是堵住程序被濫用的漏洞。(一)提高啟動門檻與專業性:應對惡意、輕微或證據不足的家長申訴設定合理的過濾機制;同時,也應規劃惡意投訴者應負擔起的相關責任。(二)防止校長權力擴張:必須設計明確的制衡與迴避機制,避免校長對調查程序擁有過度的裁量權,以消除其淪為整肅異己工具的疑慮。教師代表的比例與決策權重應被審慎檢視。另外,也應將啟動校事會議的頻率列為檢視校長辦學治校能力之一,如無法擔起責任總是小案大辦或頻率過高,應列入遴選資料。  校事會議的爭議,實質上反映了教育行政體系在面對「專業自主」與「課責要求」時的失衡;而且在執行過程中,有著太繁瑣的程序又沒有針對各種情況設計完善的配套措施,導致教學現場人心惶惶,而社會氛圍更是因為這樣,呈現出家長與教師間的不信任,甚至已達對立的局面,回歸到學校的本質,這些加諸在教學現場的繁雜事務,壓縮了教師備課、授課的時間,在心力交瘁下,難道還能保持100%的教學品質嗎?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都應正視問題,將討論導向「如何建立一個公正、高效、且能保障師生權益的機制」,而非停留在口號之爭。這才是對所有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最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