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台辦公開宣稱,台灣「只能以中國台北名義」參加2026年APEC,並指控台灣「炒作」與會議題。這不只是老調重彈,而是北京將「排台」行動制度化的預演。更深層的,是中共藉主辦權對國際多邊秩序進行威權化滲透。

APEC是一個以「經濟體」為單位的組織,從未以國家承認為前提。台灣自1991年以來,與各成員在經貿、能源、數位等領域皆有積極貢獻。中國卻在每次主辦時強化政治審查、模糊程序正義,試圖讓國際社會習慣「台灣被邊緣化」的常態,這正是所謂的「政治操作慣例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正把這種模式輸出到各國際組織之中:從世界衛生組織到ICAO,再到APEC,其策略都是以「一中原則」之名,實則讓「中國政治意志」取代「多邊共識」。當威權政權主辦國際會議時,程序公正與參與平等往往首當其衝。

台灣政府此刻的應對不僅是外交議題,而是民主防線的延伸。唯有堅守會員資格與參與尊嚴,並積極爭取理念相近國家支持,才能防止APEC淪為北京政治宣傳的舞台。

中國對台灣的敵意,從軍事脅迫擴及外交打壓;但正因如此,台灣更要以民主與專業對抗其威權敘事。當中國企圖封鎖台灣聲音時,台灣堅持出席本身,就是對國際社會的一種提醒——合作應建立在尊重之上,而非恫嚇與排除。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