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蔡英文在柏林自由會議的演說,之所以引起歐洲輿論重視,不在於台灣是否「遭遇威脅」,而在於她將亞洲的威權壓力與全球民主國家正在面對的共同風險,做了清晰的連結。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開始重新理解「威脅不會自己遠離」,但許多國家仍將亞洲的緊張視為遙遠議題。蔡英文在德國的公開發言,點出威權政體不再依賴傳統軍事手段,而是透過認知戰、假訊息、媒體滲透與跨國操作,試圖瓦解民主社會的信任及制度。

她的說法之所以具份量,是因為台灣面對這些攻勢已超過十年,且沒有因壓力而崩解,而是逐步建立出「韌性社會」的典範——包括公開透明的選舉制度、資訊防護機制、民間社群快速揭露假訊息的習慣,以及政府強化國防、基礎設施與供應鏈安全的策略。

在柏林會場上,來自不同國家的民運領袖與流亡人士紛紛向她致意,並非象徵個人政治成就,而是肯定台灣民主本身的「示範性」。

台灣今天站在民主防線的前沿,但明天可能輪到任何國家。這場演說提醒世界,民主不會因沉默而獲得和平;唯有彼此串連、共享經驗、共同抵抗威權的跨國滲透,才可能守住自由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