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追思會,被罵翻天。綠營罵她「祭共諜」,藍營嫌她「不識時務」。但真相是,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在這個島上,「轉型正義」早已被政黨化。民進黨把它變成一面盾,凡質疑者皆成敵人。這面盾,不只是防禦,更是壟斷。誰能談人權、誰能談歷史、誰能追思,全由政治顏色決定。

鄭麗文選擇不再逃。她知道那場追思會是禁區,卻偏偏要走進去,因為禁區正是話語權所在。她那句「歷史不該成為仇恨的工具」,不是道歉,而是宣戰。她宣戰的對象,不是歷史,而是壟斷歷史的人。

她的策略很清楚:

第一,打破民進黨的道德壁壘。

用理性語言對抗情緒化的貼標,讓「誰能談正義」重新被討論。

第二,逼國民黨覺醒。

她在用行動告訴藍營:如果你永遠怕被罵,就永遠沒資格領導。

第三,奪回主動權。

當別人陷在罵聲裡,她卻讓全國都在討論她。這就是議題掌控力。

這不是魯莽,而是棋。

她知道自己會被攻擊,也預判這些攻擊會證明她踩中要害。因為當權力靠壟斷正義維持時,任何挑戰都會被定罪。

鄭麗文不是在「犯錯」,而是在「試探」:

試探社會能否容忍不同聲音、試探國民黨能否重新站直腰桿。

如果她成功了,藍營有了新的語言;如果她失敗了,她至少證明,這個社會仍在害怕對話。

歷史應該療傷,而不是永遠分傷。鄭麗文只是第一個敢走進傷口的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