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接下來的春節連假,觀光及國旅業者磨刀霍霍,準備推出各式方案強化國旅市場。然而,業者最深的憂慮卻仍在「人」——根據統計,住宿與餐飲業的職缺合計已達 12.7萬筆,無論是清潔、房務、餐飲服務等基層職位,仍長期面臨缺工。許多中小型旅宿業者表示,常常接到訂單,卻沒有人手,這樣的「有客無工」現象,成了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正因如此,勞動部近期推出的「外國技術人力引進新方案」,可說是回應時代需求、兼顧本國勞工權益與產業永續的重要政策。不僅有助於穩定服務品質,更代表政府在面對缺工挑戰時,採取了更成熟、更前瞻的勞動力規劃思維。
從「中階移工」到「外國技術人力」:觀光與服務品質的根本升級
過去政府在面對人力缺口時,往往以「中階技術人力」的框架來思考外籍人力的引進。然而這次,勞動部將旅宿業等產業納入「外國技術人力」範疇,也確保外籍工作者的語言溝通能力,不僅是名詞的改變,更代表政策方向的轉型。
這個全新方案的出發點,在於兼顧「服務品質」與「勞動權益」。旅宿業直接面對國內外旅客,是國家形象與觀光競爭力的第一線。為了維持服務水準,同時確保外國勞工能在更完善的法制下工作,政府以更高規格的「外國技術人力」制度取代舊有架構,讓這些在台工作多年的資深移工得以升級留用,也讓產業能保留熟練人力,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訓練成本與服務落差。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對產業有益,更對國旅消費者有利。當飯店人力穩定、服務品質一致,外國旅客及國人旅遊的體驗自然能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加薪才有名額:照顧本國勞工的制度設計
值得肯定的是,這次政府在放寬規定的同時,也加入了明確的「加薪條件」。業者若想申請引進外國技術人力,必須先為本國籍員工加薪——每加薪一位本地全職員工,才可多申請一位外國技術人力名額。
這樣的設計具有高度正面意義。它讓政策不只是「補人缺」,而是「補人也補薪」。業者在穩定營運的同時,也能讓在地勞工分享到薪資成長的成果。對中小企業而言,這樣的方案既可靈活應對缺工,又能避免社會誤解「引進外勞會壓低薪資」。
業者團體也陸續表達,企業可以看到政府在「兼顧兩端」的努力,不是一味開放,也不是僵硬限制,而是透過制度引導,讓企業能正向經營、勞工能安心工作。當然,中小企業也希望政府未來能在配套上給予更多支援,例如培訓補助、租屋協助或簡化申請流程,讓制度落地更順利。
讓政策更完整:善用中高齡與職務再設計資源
在穩定外籍勞動力的同時,筆者也要強烈呼籲政府應同步加強對國內人力的活化。特別是中高齡與二度就業族群,若能搭配職務再設計補助、彈性工時安排與工作再培訓,將可成為服務業重要的人力來源。
可惜的是,相關協助業者和勞工就業的職務再設計資源很少有人理解,也缺乏許多成功案例的宣導,執政團隊應善用媒體宣導與資源,鼓勵業者利用相關補助,並提升企業對中高齡勞工的友善環境。這樣的「內外兼顧」策略,才能真正打造一個多元且永續的就業市場。
兼顧人、產業與社會:台灣勞動力新模式的起點
其實,除了旅宿與商港業,勞動部也同步放寬製造業技術人力的留用規定,讓符合條件的資深移工可轉任外國技術人力,核配上限從25%放寬至100%,也預計改善了健康檢查與住宿規範,給予更多自主空間,讓外國技術人力在更尊重與保障的環境中工作。
這些政策的背後,是政府面對勞動市場新挑戰的積極回應。缺工問題不會在一夜之間解決,但透過這樣的制度轉型,政府正一步步建立一個「兼顧本國勞工、照顧企業發展、也尊重外籍人力」的多元勞動新秩序。
對於正在努力撐起產業的中小企業與民眾而言,這是值得肯定的改革起點。因為它不只是解決人力的問題,更是在為台灣的經濟活力,打下更穩固的基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