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徵中心最新數據,同時背負房貸與信貸的「雙貸族」人數,已驚人地突破 40 萬大關,創下歷史新高。這個數字背後,是超過 40 萬組家庭,為了購屋正在承受雙重的財務壓力。
市場上普遍將矛頭指向房市多頭,認為購屋者過度擴張信用。然而,本文卻要提出一個更關鍵、卻常被忽略的真相:許多雙貸族並非貪婪的投機者,他們實質上是銀行授信機制趨嚴下的「被迫選擇」。在銀行對房貸成數越來越保守的趨勢下,原本期待能拿到八成房貸的購屋者,資金缺口突然擴大,只得轉向高利率信貸,來補足這道「八成落空」的缺口。
迷思打破:雙貸族多是優質客,而非信用邊緣人。
首先必須釐清,能成為「雙貸族」的人,其實是經過銀行嚴格的「收支比」審核,具備足夠的還款能力。這意味著,被銀行放貸的雙貸族,是銀行認可未來現金流的客群。他們多屬於「有還款能力,但現金儲蓄暫時不足」的購屋主力,只是因為房價漲幅過快,頭期款的準備速度跟不上,導致需要藉由信貸來「無縫接軌」交屋時的資金缺口。
核心真相:銀行「鑑價趨嚴」與「緊縮八成」的雙重壓力
導致這 40 萬人資金缺口擴大的元兇,是銀行實務上對房貸成數的保守態度,這受到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影響而全面收緊。
1. 「雙低原則」作祟,八成房貸成泡影
銀行在計算貸款額度時,會採取「鑑價價」、「買賣價」取孰低作為核貸基準。近年房價快速上漲,但銀行為了風險控管,鑑價往往跟不上市場成交價。
舉例來說: 一間房屋成交價 1000 萬,買方預期可貸八成 800 萬。但銀行保守鑑價只給 900 萬,實際核貸的八成是以 900 萬計算,最終只貸到 720 萬。這額外 80 萬的缺口,迫使許多人必須轉向信貸補足。
2. 物件審核趨嚴,額度砍降
除了鑑價外,央行的高壓監管也使得銀行更嚴格審視物件條件。對於屋齡較高、非蛋黃區或小坪數的物件,過去可能可達八成的成數,現在可能被嚴控在七成甚至更低。銀行授信的緊縮,將原屬於「房貸」的低利資金,硬生生地推向了「信貸」的高利深淵。
補缺口的無奈:高成本信貸成救命索,十年期方案是「飲鴆止渴」
在房貸成數不足後,購屋者為了保住交易,不得不轉向信貸作為緊急救火隊。然而,這是一個高成本的代價。
讀者必須清楚認知「房貸」與「信貸」的巨大鴻溝
房貸:通常適用 2.5% 至 3.0%之間的相對低利,且年限可長達 30年、40 年,月付金壓力較平均。
信貸:一般民眾取得的信貸利率,平均水準約在 6.2% 至 6.4% 之間,遠高於房貸兩倍以上。主流年限僅 7 年,月付金負擔極為沉重。
這種高利、短期的資金,正是對 40 萬雙貸族最大的財務威脅。
「10 年期」的甜蜜陷阱:飲鴆止渴
為求降低每月負擔,部分銀行新推出的最長 10 年期信貸方案,成為雙貸族的「救命稻草」。雖然年限拉長後,月付金得以減輕 20%- 30%,暫時緩解了現金流的壓力。
但必須正視,這只是將高額的利息成本攤提至更長 10 年。 10 年期會導致總繳利息金額暴增,購屋者是用更高的總成本,換取眼前的暫時喘息。這 40 萬雙貸族現象,反映出購屋者為了購屋,不惜承擔高額、長期債務的無奈。
結論與呼籲:雙貸潮下的財務與市場警訊
40 萬雙貸族現象,是房價高漲、銀行授信緊縮以及購屋剛性需求三方角力的結果。然而,背負雙重債務的購屋者,必須正視未來可能面臨的市場風險。
供給高峰其實尚未完全浮現:根據市場開工與預售銷售的推估,大量新屋交屋潮將集中在 2026 至 2028 年,市場供給在這段期間會明顯放大。若屆時房市景氣反轉或買氣減弱,房價出現修正的可能性將提高,對雙貸族而言,財務壓力也會變得更直接且更難承擔。
資產縮水與信貸壓力: 一旦房價修正,對於當初高點進場的雙貸族,將面臨資產價值縮水的風險。若房價跌破房貸金額(負資產),加上信貸的高額月付金,財務風險將急遽升高。
呼籲所有雙貸族: 盡管購屋壓力龐大,仍應將清償高利率的信貸列為首要財務目標。透過加速還款或收入增加,盡快擺脫信貸的長期束縛,才能真正穩固購屋後的資產與家庭現金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