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呂崑富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呂崑富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當「母娘指示」變成詐騙話術—信仰與借貸的界線在哪裡?

    2025.10.12 | 17:27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高雄一位女代書,因為相信宮廟「母娘指示」,陸續借貸1.6億元投資,最後走上絕路。她不是不懂金融,也不是不懂借貸。她本身就是代書。她不是貪心,她只是在人生最脆弱的時候,選擇了相信。但她相信的,是真的信仰,還是包裝過的話術?真正的信仰,不會要你掏空口袋真正的信仰,是讓你內心平靜,不是讓你掏空口袋。「佛在心中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真正的修行,不是盲信他人開示,而是願意面對內心的恐懼與渴望。女代書的悲劇,不只是信錯人,更是把信仰的主導權,交給了別人。為什麼連代書都會被騙?很多人可能會想:「她是代書耶,怎麼可能不懂風險?」但真相是:專業≠不會被騙。理性在情緒面前,往往不堪一擊。「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新聞提到,這位女代書當時正經歷家庭與感情的低潮,心理脆弱時,最容易被建立「強烈依從關係」。你以為你在尋求信仰,但其實你只是在尋求一個「告訴你該怎麼做」的人。而有心人,就是利用這一點,披著宗教的外衣,行詐騙之實。「心若安,處處皆是淨土。」真正的智慧,不是急著做什麼,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信仰,是用來安定你的心,不是用來掏空你的口袋。如果有人用「神明指示」要你借錢,那不是信仰,那是詐騙。真正的富足,不只在口袋,更在心裡。如果你正走在低潮裡,請記得:你可以相信神明,但別把判斷交給任何人;可以尋求依靠,但別把錢交給那種「只會要你掏錢」的師父。量力而為,才能從從容容、游刃有餘。願那位女代書安息,也願我們都能在這場悲劇裡,學會保護自己。信仰與借貸,從來不該混為一談。若有人要你「以信仰之名」掏錢,請記得——真正的神明,不缺你那筆錢。
  • 投書 逢甲商圈漲租兩倍的警訊:當「殺雞取卵」成為常態

    2025.10.05 | 08:18

    最近逢甲商圈傳出店面租金調漲兩倍的消息,引發網路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是市場機制、自由定價;反對者則批評房東貪婪、不顧店家死活。但這場爭議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短期利益凌駕長期價值,商圈的衰退就已經開始倒數。商圈的生命週期:可預見的衰退路徑任何商圈都有生命週期,這不是玄學,而是可觀察的經濟規律。萌芽期:特色店家進駐,消費者口耳相傳,租金合理讓店家有發展空間。成長期:人潮爆發,房東調漲租金,連鎖品牌進場,商圈開始標準化。成熟期:租金持續攀升,小店撤出,商圈失去獨特性,消費者開始覺得「哪裡都一樣」。衰退期:高租金趕走最後一批特色店家,人潮流失,空店率上升。台北東區、師大夜市、西門町部分街區,都走過這條路。逢甲現在正處於哪個階段?從漲租兩倍這個動作來看,很可能已經從成熟期走向衰退期的轉折點。經濟學的真相:租金是結果,不是原因從經濟學角度看,商圈租金應該反映「該地段能創造的價值」,而非「房東能索取的最高價格」。合理租金的計算邏輯是:店家營收 → 扣除成本 → 合理利潤 → 剩餘空間才是租金上限。當租金超過這個上限,店家只有三條路:降低品質、漲價轉嫁、或撤出市場。問題是:當所有店家都被逼到這三條路,商圈的整體價值就開始下降。租金是商圈價值的「結果」,而非「原因」。當房東試圖用調高租金來「創造價值」,實際上是在「透支價值」。這就像企業為了短期股價,犧牲長期研發投資一樣——帳面上好看,實質上在走下坡。傳統智慧的啟示:養氣才能聚財在傳統觀念裡,商圈的興衰與「氣的流通」有關。雖然聽起來抽象,但對應到現代商業管理,就是「生態系統的健康度」。什麼是「氣」?簡單說就是:人氣:消費者願意來、願意停留商氣:店家能獲利、能永續經營財氣:整體商圈創造的經濟價值這三者互相依存:有人氣店家才有生意,店家賺錢才付得起租金,租金合理店家才能做出特色。當房東只想抓住「財氣」,卻忽略「人氣」和「商氣」,整個循環就會斷裂。傳統智慧裡有句話:「財多壓身」——過度追求財富,反而會壓垮自己的運勢。這不是迷信,而是對「貪婪破壞平衡」的深刻觀察。案例對照:東區的教訓台北東區曾是全台租金最貴的黃金地段。2010年代房東堅持高租金,即使國際品牌也陸續撤出。到了2020年後,空店率超過30%,租金腰斬仍乏人問津。對比日本下北澤,房東與店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租約穩定讓店家敢投資、做出特色,商圈至今維持獨特性,持續吸引人潮。關鍵差異:短期套利 vs. 長期共生。給各方的建議給房東:不要只算「這個月能收多少租」,要算「十年後這店面還值不值錢」。真正聰明的房東,會選擇有潛力的店家,給予合理租約,與店家共同成長。給店家:選店面要觀察房東的經營理念(短線套利型 vs. 長期共生型)、商圈的店家流動率,以及周邊店家類型。高流動代表氣不穩。給消費者:用腳投票。支持有特色、有溫度的店家,而非只追逐「打卡熱點」。逢甲商圈的漲租爭議,不只是個案,而是台灣商圈普遍面臨的困境。當房東選擇短期套利,店家被迫降低品質,消費者失去好的選擇——這是三輸的局面。商圈的價值不是由租金創造,而是由「人」創造。有特色的店家、願意停留的消費者、懂得長期經營的房東,三者缺一不可。用傳統智慧的話來說:氣聚則財聚,氣散則人散。用現代商業語言來說:生態系統的健康,決定了每個參與者的長期利益。逢甲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東區?答案不在政府政策,而在每個參與者是否願意從「短期套利」轉向「長期共生」。漲租容易,聚氣難。這是風水,也是現實。
  • 投書 房產成詐團「提款機」:你的房子,正在被悄悄抵押!

    2025.09.30 | 07:18

    近來社會新聞一再揭露驚人案例:一棟看似安穩的家,可能在屋主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被詐騙集團「設局」抵押,甚至轉賣。從假檢警要求「監管資產」,到假投資引誘屋主「抵押房屋」套現,台灣人最堅實的資產——房子,正成為詐騙集團眼中最肥美的「提款機」。對於名下有房、特別是不熟悉貸款流程的中高齡族群而言,如何防止房產被悄悄抵押或轉移,已是迫切的資金保護課題。詐騙連環計:一步步榨乾你的房產詐騙手法愈來愈精密,以下是常見的「連環計」:1、假投資、假檢警的引誘    • 投資陷阱:詐團謊稱有「高額、穩定」的投資,要求屋主「拿出抵押品」,並說服對方用房子抵押貸款,稱這是「翻身的第一桶金」。    • 檢警騙術:謊稱屋主帳戶或房產涉案,需「監管資產」。最後逼屋主抵押房子,把貸款金額轉入詐團人頭戶。2、非銀行貸款的陷阱假代書、假貸款掮客出場,遊說屋主避開正規銀行,改找地下金主:    • 高額服務費:動輒數十萬的「代辦費」先剝一層皮。    • 設定多胎抵押:房子被二胎、三胎設定,利率比銀行貴數倍。    • 惡劣契約:甚至誘導簽下轉移產權的合約,讓屋主一步步失去房子。三招鎖死「提款機」:資金保護對策1、申辦「地籍異動即時通」    • 原理:房子若有人申請移轉、抵押、預告等異動,地政事務所會立刻發簡訊或 email。    • 作用:即使證件被偽造,你也能第一時間收到警示,立即提出異議。2、拒絕「代辦」,貸款自己辦    • 警訊:任何聲稱能幫你「喬高額度、低利率」,卻要求你交出身分證、權狀正本的代辦公司,幾乎都有問題。    • 保護:所有貸款流程,請親自與銀行或信任的律師/代書辦理,證件與權狀絕對不外借。3、建立家庭資金共管網    •    共管:幫長輩設定「地籍異動即時通」,並登記兩組以上聯絡人。    •    教育:提醒長輩,司法機關不會要求抵押房產,更不會叫你把錢交給陌生人。結語:守住一生心血,不給詐團一絲縫隙不動產不是籌碼,而是家庭幾十年的血汗結晶。詐騙集團最擅長利用「財富焦慮」與「法律恐懼」,一旦心存僥倖或掉以輕心,房子就可能在你眼皮底下被人套走。房子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不是提款機。看懂陷阱,守住產權,才是真正的財富傳承。
  • 投書 當管理費成了社區的房貸:從隋棠爭議看住戶治理困境

    2025.09.23 | 11:24

    事件回顧藝人隋棠被指控積欠 11 萬元管理費,管委會循司法途徑追討,卻因送達瑕疵遭法院駁回。隋棠反擊,指管委會三年不修繕漏水,她自掏腰包近 50 萬元補漏,才以「抵銷管理費」抗議。這場爭議迅速從名人八卦轉化為全民關注的居住治理話題。管理費,其實是「社區的房貸」我們繳房貸,是在守住房子;繳管理費,則是在守住社區。房貸斷供,銀行會啟動追討;管理費拖欠,管委會就可能走上司法途徑。不同的是,銀行制度透明嚴謹,繳款紀錄一清二楚;管委會卻常因決策與財務黑箱,引發住戶質疑「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拒繳管理費雖能表達不滿,卻像拒繳房貸一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終傷害的是社區品質與房產價值。社區治理的結構性困境隋棠事件凸顯了普遍存在的五大問題:權責模糊:頂樓漏水究竟屬於公共設施還是個人責任?法律規範不明,爭議不斷。透明不足:管委會財務與工程流程欠缺公開,住戶難以建立信任。信任破裂:住戶覺得被忽視,就以拒繳抗議,導致惡性循環。法律救濟有限:住戶若遇管委會失職,缺乏有效救濟途徑。事實上,管委會只是管理組織,管理費屬於全體住戶的「公共基金」,並非管委會所有,因此不符合法律上的抵銷要件。正確作法應是召開區權人臨時會議,撤換管理人員,並要求其移交基金給新任管理人員。專業缺位:管委會多由住戶兼任,欠缺專業能力;若引進專業物業公司,又常因成本卻步。這些結構性問題,使得社區治理容易滑向對立與失能。從名人糾紛到制度啟示如果只看八卦,問題是「隋棠該不該繳管理費」;但如果放在制度層面,更值得追問的是:台灣千萬戶公寓大廈,是否缺乏有效的治理架構?當管委會失靈時,住戶該如何合法維權,而不是陷入「社區內戰」?我們是否需要更完善的監督與制衡機制,避免社區治理淪為零和遊戲?破解困境的方向要讓社區治理走出困境,需要制度與文化並進:建立透明機制:公開財務與決策,讓每一筆管理費用途可被監督。完善法律救濟:在賦予管委會追討權的同時,也提供住戶挑戰失職決策的合法管道。推動專業化管理:透過政策或稅務優惠,降低聘用專業物業公司的門檻。強化住戶參與:提升住戶參與率,避免社區決策被少數人壟斷。結語隋棠事件不只是名人新聞,而是一面鏡子。它提醒我們:繳管理費就像繳房貸,是社區安定的基礎。真正的解方不在於「誰對誰錯」,而在於如何建立一套透明、專業、可信賴的治理機制,讓住戶與管委會從對立走向共治,才能維持社區的長久價值與生活品質。
  • 投書 拉凡德烘焙坊驟然倒閉:中小企業必學的三堂經營課

    2025.09.15 | 08:10

    八家分店一夕全關、負責人失聯,拉凡德事件揭示:企業最怕的不是沒客人,而是現金流撐不住。 引言新竹知名烘焙品牌「拉凡德手作烘焙坊」近日無預警倒閉,八間分店全數關閉,負責人夫妻失聯,導致員工薪資積欠、加盟店停業,引發社會震驚。這起事件不僅讓消費者錯愕,更是一記警鐘,提醒所有創業者:企業經營的挑戰,遠不只是產品能不能賣得好。一、產品好,不等於能撐得久拉凡德以手作烘焙打出口碑,但產品再受歡迎,仍無法保證企業長青。中小企業最常掉進的陷阱,就是把「好產品」當成「好經營」。真正能決定企業生死的,是財務體質: • 現金流 要暢通,否則營收再高也可能陷入資金斷鏈。 • 成本結構 要合理,分店增加意味著租金、人事固定成本大幅攀升。 • 備用金 要足夠,淡季或突發狀況才不至於一擊就潰。二、錢要撐得住,夢想才有機會巴菲特提醒過:「現金對企業而言,就像氧氣對生命一樣,沒有它,五分鐘都活不下去。」拉凡德的例子,就是最殘酷的驗證。對中小企業而言,錢不是短暫的收入,而是能不能「撐下去」的命脈。建議經營者: 1. 提早與銀行建立信用,保留融資額度,不要等缺錢才開口。 2. 落實收付款管理,縮短收款週期、延長付款條件,避免現金被卡死。 3. 善用應收帳款融資,把未到期的帳款轉換成即時資金,減少資金鏈風險。 4. 預留三到六個月的救命金,讓企業有緩衝空間面對突發狀況。三、老闆的責任,比逃跑更重要拉凡德負責人夫妻選擇「失聯」,讓企業信用徹底破產,也把員工、加盟商推進困境。這點對所有創業者都是警惕:就算企業真的走到盡頭,也要留下基本的交代。沒有資源的夢想只是妄想,創業不是先談理想,而是先活下來。 即便無法繼續經營,也應妥善安置員工、協商債務、向客戶說明情況。保留信用,才有可能東山再起。結語拉凡德烘焙坊的倒閉,是消費者的遺憾、員工的無助,但對所有創業者來說,卻是一堂必修課。產品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穩健的財務、資金彈性與經營責任。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走得更遠。
  • 投書 辦房貸不是買福袋:銀行撈過界,制度失守下誰在買單?

    2025.09.02 | 07:26

    金管會開金檢,為房貸市場規範下警鐘近日,金管會召開會議,邀集八大公股行庫總經理,明確重申「禁止以房貸為名,強迫搭售金融商品」,並宣布即將啟動金檢機制,查核是否存在不當搭售行為。這場政策干預,揭開了房貸流程中長期存在的話術和制度漏洞。一場「配貨制」的房貸申請申請房貸的過程,早已變質成一場「配貨制」。就像想買愛馬仕經典包,得先買香水、絲巾、皮帶——申貸者也得搭配壽險、基金,銀行才肯提供資金支援。這不是貸不到,而是你不肯「配合」;不是違法,而是制度默許。搭售現象:消費者只能「乖乖聽話」實務上,許多貸款申請者在辦理過程中,被「建議」先搭售高額壽險、投資型基金。這類行為雖非明文強制,但處於模糊灰色地帶——拒絕後恐影響利率、成數、甚至准駁。換句話說,這就是「乖乖聽話,就給糖吃」。銀行不是保經,卻掌握壽險最大通路法律雖明訂銀行不是保險經紀人,但實際上,他們透過子公司或具證照行員,成為壽險與基金的重要銷售通路。依據《經濟日報》資料,今年前 7 月保單新契約保費中,銀行通路占比達 39.04%,僅次於壽險公司自身通路(43.27%),遠超過傳統保經代(17.69%);其中單月新契約保費已連續兩月突破 351 億元。這意味著銀行掌握資金流與信任優勢,若以房貸為引導,將存款轉化成保單,再合理不過;但問題是,當搭售不為了消費者保障,而是為了銀行KPI時,風險便隱性的轉嫁給消費者。為何搭售如影隨形?三大制度盲點    1.    話術與對話失衡消費者是否真的知道「你可以不買」?    2.    銷售動機偏離需求商品設計是否以需求為基礎,還是被業績綁架?    3.    監理執行不夠力合規與實務的落差,讓制度淪為空洞文字。結語:房貸不是福袋,也不是配貨房貸不是買福袋,更不是配貨。它本該是協助民眾安居的金融產品,而不是銀行推升業績的工具。若金融制度讓「配套商品」成為貸款的預設條件,信任將逐步被消弭。
  • 投書 行天宮捐獻爭議,是法律問題,還是信仰試煉?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贈與」風波

    2025.08.31 | 07:58

    行天宮一直以清廉形象深植人心,卻因一位高齡長者捐出房產,引發爭議。其養女提告主張父親精神不穩,法院最終判決部分塗銷產權。這不僅是一場法律爭議,更讓社會重新思考高齡者的財產權、宗教團體的角色與社會信任的邊界。【關鍵在於「贈與當下」的清楚意識】根據民法,贈與必須在雙方合意與意思清楚下成立。法院此次判決並非全盤否定老翁能力,而是根據醫療證據,部分判決無效。行天宮是在手續完備、契約成立後依法受贈。若無家屬提告,旁人難以預知捐贈者當下的精神狀況。若未來所有長者行為皆被事後質疑,將動搖財產自主與社會契約信賴。【家屬的擔憂,也是人之常情】從家屬立場來看,父親在精神狀況不穩時捐出房產,難免引發疑慮與情緒。這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高齡化下,對於長者照護與財產安排尚未建立明確制度與共識。若能善用《民法》第1113-2條「意定監護」機制,讓長者在清醒時預先規劃,將可有效避免家庭與宗教團體之間的誤解與爭議。【宗教法人不是私人公司】許多聲音認為「宮廟有錢,應該還錢」,但宗教團體的資產屬於法人與信眾,不得任意歸還。若所有合法捐贈都因輿論被推翻,不僅使宗教組織無所適從,更將破壞公益組織制度與法治穩定。行天宮選擇訴諸司法,並非不願溝通,而是對法治與程序正義的尊重。【清淨信仰,不該被情緒定罪】行天宮多年堅持「三不」政策:不收香油、不收金紙、不設功德箱,是宗教界少見典範。這次事件若讓其長年信譽受損,對整體公益與宗教信仰都非正向發展。我們當然要關注弱勢者權益,但宗教團體也不應被預設為「有問題的一方」。信仰需要監督,也值得被信任。這起爭議看似贈與糾紛,實則牽動三大層面的矛盾與拉扯:高齡財產保護、家屬情感衝突,以及宗教信任危機。家屬的憂慮有其合理基礎,行天宮的應對則合乎程序正義。制度若能更成熟、法律與倫理能更協調,類似衝突或許就能更少一些。在情與法之間,行天宮選擇依法處理,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社會則需學習如何在理解家屬焦慮的同時,不失對信仰與制度的理性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