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呂崑富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呂崑富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辦房貸不是買福袋:銀行撈過界,制度失守下誰在買單?

    2025.09.02 | 07:26

    金管會開金檢,為房貸市場規範下警鐘近日,金管會召開會議,邀集八大公股行庫總經理,明確重申「禁止以房貸為名,強迫搭售金融商品」,並宣布即將啟動金檢機制,查核是否存在不當搭售行為。這場政策干預,揭開了房貸流程中長期存在的話術和制度漏洞。一場「配貨制」的房貸申請申請房貸的過程,早已變質成一場「配貨制」。就像想買愛馬仕經典包,得先買香水、絲巾、皮帶——申貸者也得搭配壽險、基金,銀行才肯提供資金支援。這不是貸不到,而是你不肯「配合」;不是違法,而是制度默許。搭售現象:消費者只能「乖乖聽話」實務上,許多貸款申請者在辦理過程中,被「建議」先搭售高額壽險、投資型基金。這類行為雖非明文強制,但處於模糊灰色地帶——拒絕後恐影響利率、成數、甚至准駁。換句話說,這就是「乖乖聽話,就給糖吃」。銀行不是保經,卻掌握壽險最大通路法律雖明訂銀行不是保險經紀人,但實際上,他們透過子公司或具證照行員,成為壽險與基金的重要銷售通路。依據《經濟日報》資料,今年前 7 月保單新契約保費中,銀行通路占比達 39.04%,僅次於壽險公司自身通路(43.27%),遠超過傳統保經代(17.69%);其中單月新契約保費已連續兩月突破 351 億元。這意味著銀行掌握資金流與信任優勢,若以房貸為引導,將存款轉化成保單,再合理不過;但問題是,當搭售不為了消費者保障,而是為了銀行KPI時,風險便隱性的轉嫁給消費者。為何搭售如影隨形?三大制度盲點    1.    話術與對話失衡消費者是否真的知道「你可以不買」?    2.    銷售動機偏離需求商品設計是否以需求為基礎,還是被業績綁架?    3.    監理執行不夠力合規與實務的落差,讓制度淪為空洞文字。結語:房貸不是福袋,也不是配貨房貸不是買福袋,更不是配貨。它本該是協助民眾安居的金融產品,而不是銀行推升業績的工具。若金融制度讓「配套商品」成為貸款的預設條件,信任將逐步被消弭。
  • 投書 行天宮捐獻爭議,是法律問題,還是信仰試煉?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贈與」風波

    2025.08.31 | 07:58

    行天宮一直以清廉形象深植人心,卻因一位高齡長者捐出房產,引發爭議。其養女提告主張父親精神不穩,法院最終判決部分塗銷產權。這不僅是一場法律爭議,更讓社會重新思考高齡者的財產權、宗教團體的角色與社會信任的邊界。【關鍵在於「贈與當下」的清楚意識】根據民法,贈與必須在雙方合意與意思清楚下成立。法院此次判決並非全盤否定老翁能力,而是根據醫療證據,部分判決無效。行天宮是在手續完備、契約成立後依法受贈。若無家屬提告,旁人難以預知捐贈者當下的精神狀況。若未來所有長者行為皆被事後質疑,將動搖財產自主與社會契約信賴。【家屬的擔憂,也是人之常情】從家屬立場來看,父親在精神狀況不穩時捐出房產,難免引發疑慮與情緒。這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高齡化下,對於長者照護與財產安排尚未建立明確制度與共識。若能善用《民法》第1113-2條「意定監護」機制,讓長者在清醒時預先規劃,將可有效避免家庭與宗教團體之間的誤解與爭議。【宗教法人不是私人公司】許多聲音認為「宮廟有錢,應該還錢」,但宗教團體的資產屬於法人與信眾,不得任意歸還。若所有合法捐贈都因輿論被推翻,不僅使宗教組織無所適從,更將破壞公益組織制度與法治穩定。行天宮選擇訴諸司法,並非不願溝通,而是對法治與程序正義的尊重。【清淨信仰,不該被情緒定罪】行天宮多年堅持「三不」政策:不收香油、不收金紙、不設功德箱,是宗教界少見典範。這次事件若讓其長年信譽受損,對整體公益與宗教信仰都非正向發展。我們當然要關注弱勢者權益,但宗教團體也不應被預設為「有問題的一方」。信仰需要監督,也值得被信任。這起爭議看似贈與糾紛,實則牽動三大層面的矛盾與拉扯:高齡財產保護、家屬情感衝突,以及宗教信任危機。家屬的憂慮有其合理基礎,行天宮的應對則合乎程序正義。制度若能更成熟、法律與倫理能更協調,類似衝突或許就能更少一些。在情與法之間,行天宮選擇依法處理,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社會則需學習如何在理解家屬焦慮的同時,不失對信仰與制度的理性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