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期同時操作「光復臺灣紀念」、「台胞便利措施」與「打擊台獨」三大議題,打出一套對臺政治「組合拳」。從官媒央視、人民日報到中國新聞網,口徑一致地將威脅、拉攏與宣傳包裝成「促進和平統一」的新階段,並宣稱臺灣年輕世代「開始理性看待統一」。
這不只是典型的政治宣傳,更是一場結合「輿論、心理、政策」的複合式認知作戰。其目標在於模糊侵略的本質,分化臺灣社會,並削弱我國在民主體系下的國家認同。本文將從其戰略本質、媒體操弄手法、對年輕族群的滲透,以及我方的反制策略等四個層面,深入分析這場跨媒體、跨領域的攻勢。
組合拳的本質:威脅與拉攏並行
中共的「組合拳」,並非單一政策,而是一套整合了輿論與政治的連環操作。它包含三個層面:
1.藉「紀念光復」重塑歷史,企圖將「臺灣屬中」的主張合理化。
2.用「便利台胞」政策營造友善形象,深化「兩岸一體化」的心理基礎。
3.拿「打擊台獨」當作政治武器,結合跨國追責與媒體恐嚇,製造寒蟬效應。
這三項策略環環相扣:一手打壓,一手拉攏,共同塑造「和平統一」的假象。然而,無論從國際法還是事實來看,中共此舉不僅無法改變「臺灣從未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實,更暴露了其企圖透過「法律戰與宣傳戰」達成統一的野心。
製造「民意轉向」的假象
中國新聞網宣稱「臺灣出現和平統一討論熱潮」,並引用匿名網友留言為證,這實質上是刻意製造的「假民意」。這種操弄手法在中共對外宣傳體系很常見,他們透過選擇性引用、虛構社群對話與操弄數據,創造「臺灣內部出現統一傾向」的假象,藉此影響中國內部民情、穩定民族主義情緒,同時向國際社會釋放「統一具有正當性」的訊號。
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共對臺認知戰的固定套路:以「臺灣內部對統一有共識」作為政治宣傳的支撐點。實際上,臺灣社會對中國的警覺與反感近年持續上升,民調顯示支持維持現狀與強化自主的比例超過八成。中共這種「輿論已逆轉」的說法,顯然與事實脫節。
滲透年輕族群:從認知操弄到價值分化
中共刻意強調「臺灣年輕人理性看待統一」,這顯示了其近年宣傳重點的轉變。北京意識到軍事威脅反而加劇臺灣社會的排斥,因而轉向「和平交流」、「青年融合」等軟性手法。
透過短影音平台、線上論壇與教育交流,中共試圖灌輸「統一即和平、抗中即對立」的觀念,誘導部分臺灣青年產生「保持中立才算理性」的誤解。這種策略旨在削弱臺灣年輕世代對主權與民主制度的情感連結,使其在政治認同上逐漸模糊,最終成為中共「統一論述」的潛在接受者。這正是心理戰最深層的操作——不是強迫你改變立場,而是潛移默化地改寫你的價值觀。
反制策略:揭露假訊息,強化社會防衛
面對中共「威脅、拉攏、滲透」三管齊下的攻勢,我方應從多個層面反制。首先,在資訊戰層面,政府應主動揭露中共假訊息的來源與操作模式,建立「假訊息通報機制」,讓民眾即時辨識輿論操弄;其次,教育機構與媒體應加強宣導,鞏固民主防線,幫助社會理解「和平統一」背後的政治陷阱,防止年輕族群被誤導;外交體系需持續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溝通,揭露中共以「和平」為名行政治侵略之實的真相。
中共的「對臺組合拳」,實為一場結合歷史、輿論與心理戰的政治攻勢。其核心目標並非真正的和平,而是以「和平」包裝統一,以「民意」掩飾威脅。透過威嚇、扭曲歷史與製造假象,中共意圖削弱臺灣社會的防衛意志,面對這種複合式的資訊與心理戰,臺灣必須以透明資訊、民主自信與全民警覺回應,持續揭穿中共話術的虛偽,確保自由社會不被假和平的外衣所迷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