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吳石」這個名字又被搬上了舞台。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受難者追思大會,因名單中出現中共潛伏幹員吳石,引發爭議。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央視開播諜戰劇《沉默的榮耀》,由國家安全部與國台辦聯合指導,歌頌吳石「為祖國統一獻身」。一場追思與一齣戲,讓這段原屬於戰後威權時代的血色歷史,出現了新的政治含義。

在中共的版本裡,白色恐怖不再是獨裁鎮壓的象徵,而成了「民族分裂的代價」;吳石不再是潛伏的共諜,而是「為統一犧牲的烈士」;這樣的故事包裝,讓歷史的黑暗角落披上了「信仰與榮耀」的光環。當北京用電視劇重寫歷史,它不只是拍戲,而是在進行一場記憶改變工程,試圖以情感和敘事重塑台灣人對那段過去的理解。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台灣內部也出現政治人物以「和解」或「民族悲劇」的語言重新詮釋白色恐怖時,這場記憶的戰場其實已經不只在對岸。若白恐被視為「國共對立的悲劇」,那「統一」就可能被包裝成「歷史和解的完成」。這樣的轉換,正是中共最擅長的話語操作。

白色恐怖的記憶,應該屬於人民,而不是政黨的修辭工具。那段歷史提醒我們,國家暴力與思想審查曾如何壓迫個體自由。當權力再度嘗試奪回敘事權,歷史就會再次沉默。真正的「榮耀」,不是替誰說話,而是讓真相不被改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