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個工會團體聚集在勞動部前舉行記者會,高舉「抱病出勤不是義務
」、「健全職場霸凌專章」等標語,要求政府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中,
明定「病假權」並落實反霸凌制度。這場抗議行動,起因於國籍航空空服員抱
病出勤後不幸離世,以及臺鐵員工請病假遭懲處事件,兩起悲劇再次揭露台灣
職場長期存在的制度黑洞。當勞工必須在健康與飯碗之間做選擇,已是制度性
的失衡。


表面上,《勞基法》與《職業安全衛生法》都保障勞工請假權益,但在實務中
,病假常被視為績效扣分、考核減分的理由,甚至影響升遷與續聘。許多企業
內部文化仍將硬撐上班當成敬業象徵,使勞工不敢請假、不敢生病。這種結構
性壓力,讓抱病出勤成為常態,而健康權也在功利主義下被迫棄守。
近年職場霸凌問題亦屢見不鮮,去年勞動部所屬公務員疑因職場霸凌輕生,引
起社會譁然,連校園也發生疑似集體霸凌人事主任的情形。《職業安全衛生法
》修正草案增訂「職場霸凌專章」,但內容仍顯不足。草案未將外部顧客或第
三方的不法侵害納入規範,調查程序也缺乏「利益迴避」與「外部申訴」機制
,恐使制度流於形式。


事實上,一個健全的職安制度,應從預防與保護兩面並進。首先,應明文保障
病假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變相懲罰。其次,職場霸凌專章應建立獨立、公正的
調查程序,避免利益衝突。最後,雇主通報職場事件的網站資訊,也應開放當
事人與利害關係人查詢,確保資訊透明、防止黑箱。


台灣社會長期讚美敬業精神,卻常忽略健康權同樣是職業倫理的一環。真正的
敬業,不是抱病上班,而是讓勞工能在安全與尊嚴中工作。當制度仍默許企業
懲罰請病假、掩蓋霸凌,再多的口號與追思都只是徒然。


期盼政府在修法過程中,能聽見工會與基層勞工的聲音,不再讓健康淪為勞動
的犧牲品。唯有讓病假與反霸凌制度化,職場文化才可能走向文明與進步。

(作者為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