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豬瘟流竄全台:物流防線的滲透與防疫漏洞
近期臺中市出現首例本土非洲豬瘟案例,引發全國警戒。政府對跨縣市運豬全面禁運、撲殺染疫豬隻等措施紛紛啟動。然而,此次疫情暴露出台灣物流與交通防線中的滲透與防疫漏洞。
首先,負責運送疑似染疫豬肉的嘉里大榮貨運公司在事件中被指隱匿問題車輛行蹤,延宕超過40小時才提供運送清單。部份立委質疑,嘉里大榮遭中國資金滲透,物流業一旦被「滲透」將構成國安威脅。其次,有立委點出許多民眾透過淘寶等中國電商購買香腸、肉乾等肉品進口臺灣,這類「小包裹」可能夾帶病毒成為防疫破口。
非洲豬瘟疫情在全台擴散的背景下,凸顯臺灣物流與交通領域長期潛藏的中國因素與防疫管理漏洞:從中資物流業者的不配合調查,到跨境電商包裹的檢疫缺口,均暴露出台灣內部防線的脆弱。交通領域若持續缺乏識別管理機制,作為境內防護的數位治理制度,未來類似的事態仍將層出不窮。
二、中資電商與物流滲透:資料政治下主權與韌性治理的衝擊
中國資本企業在臺灣電商與物流產業的佈局,正從資料政治(data politics)的視角對臺灣主權與韌性治理構成新衝擊。以嘉里大榮為例,表面上是臺灣大型物流業者,實則母公司嘉里物流與中國順豐交叉持股,背後經營者更具中國政治背景。
該公司近期在新北汐止啟用大型醫藥冷鏈中心,承攬雙北醫院藥品配送,卻被踢爆具有中資色彩。順豐控股早已與中國解放軍空軍簽署軍民融合物流合作協議。專家憂心,戰時臺灣醫療物資調度恐被中國「摸透」,此種物流命脈被中資掌控無異於國安隱患。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等中國電商雖因法規曾一度退出臺灣,但透過第三方轉運等形式依然滲透市場。這些平台不僅攫取臺灣消費者行為數據,更可能將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邏輯引入臺灣,利用使用者數據作為「行為剩餘」牟利,同時配合中國政府的監管需求。
在資料政治層面,誰掌握物流與電商數據,誰就擁有對社會經濟的隱性影響力。當前,中資物流與電商深耕臺灣已對我國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構成挑戰。本應屬於臺灣的物流數據與供應鏈控制權,部分落入中國企業手中,削弱了政府面對風險時的韌性治理能力,物流業若被中國滲透將成為國安危機。
因此,臺灣須以資料政治的視角審視物流領域的滲透問題,強化自身在數據與基礎設施上的主導權,避免讓關鍵經濟動脈淪為他國操控的「黑箱」。唯有確保物流數據與平台掌握在可信賴的手中,才能增進國家治理的韌性,抵禦跨境滲透帶來的衝擊。
三、國安威脅與交通治理的優先升級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明確將交通與物流治理提升為國安議題的一環。在今年3月的國安高層會議上,首度提出臺灣當前面臨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17項因應策略。其背後均隱含人流、物流滲透的風險,尤其在經貿領域要對兩岸經貿關係進行結構調整,針對其中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且有序的管控調整。
這表示,政府已將物流與人員流動視作統戰滲透與經濟脅迫的重要管道,需上升到國安層次加以防範。非洲豬瘟事件更加深此共識: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動員警察、海巡、農業等多單位攔查違規運輸,即是將交通物流置於防疫安全、甚至國安的高度來對待。
基於「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政策,強調除傳統國防,也要動員各領域抵禦混合威脅。交通與物流領域正是全社會防衛的一環,不僅關乎經濟運轉,更關乎生物安全和治安穩定。
可以說,交通與物流治理同樣需要被被納入國家安全優先事項,其法制強化與跨部門協調正提上日程。未來相關法律(國安法、反滲透法等)修法,也應當補強對人流物流的安全管理,確保臺灣能更有力地防範滲透,捍衛主權與社會安全。
四、物流治理與疫病擴散:國內外案例的連動警示
非洲豬瘟疫情凸顯物流治理與疫病風險密不可分,國內外多起案例帶來警示。國際方面,10月下旬我國海巡接獲情資,在高雄外海攔檢一艘坦尚尼亞籍貨輪,查獲高達133公噸的走私冷凍肉品(含豬肉、雞肉等)及大批私菸。
由於正值本土豬瘟爆發敏感時刻,警方和海巡迅速行動,有效防堵境外動物疫病隨不明肉品入境。若這批走私肉品未被攔截,極可能夾帶非洲豬瘟病菌流入市面,對防疫造成破口。此案顯示全球化物流鏈已成疫病傳播的新路徑:遠在非洲的肉品可以透過地下貿易跨洋抵台,傳統邊境檢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國內方面,物流管理的亂象同樣加劇疫病擴散風險。台中市政府竟然以民間物流寄送檢體到新北市淡水區的農業部獸醫研究所,台中的餐廚廢棄物也非經允許運輸至南投焚燒,都有可能散播到原本未受污染的地區。
此外,由於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短時間產生大量無處安置的廚餘,不當掩埋和非法棄置問題凸顯。例如:中部地區臨時掩埋場無防水襯墊,廚餘直接倒入土坑,不僅污染水土,更可能成為野豬等動物的覓食源,增加病毒擴散機率。
綜合而言,物流治理失序往往與疫病傳播互為因果:跨境走私使疫病遠距離傳入本土,廢棄物流的不法流動又助長疫病在區域內擴散。這些案例強調,強化物流治理,例如:邊境走私管制、廚餘流向監控。已成防疫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環。一個縝密的物流管理體系,能將疫情風險阻絕於源頭或縮小於局部,反之,任何物流漏洞都可能令防疫功虧一簣。
五、從「台灣之盾」到「內部之盾」:車牌與交通漏洞帶來的跨域威脅
今年國慶日,賴清德總統宣示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也就是整合多層次防空飛彈和感測網的嚴密防空系統,藉由高度感知、有效攔截來守護台灣安全。這個「外部的台灣之盾」著眼於應對解放軍飛彈、無人機等外來軍事威脅,相當於台版的鐵穹。
然而,對比之下,對內尚缺乏一套基於上述探討關於交通管理的「內部之盾」。當前臺灣社會的交通與運輸監管體系,並未有一套如同防空網般的嚴密構想,使得諸多跨域問題,透過交通網路漏洞四處擴散,近期的非洲豬瘟即是一例。
例如:假冒或變造車牌已成各類犯罪的必備工具,從詐欺車手到槍械毒品走私者,無不以假車牌來規避查緝。累犯酒駕者在號牌被吊扣後,竟可輕易購得假牌繼續上路肇事;詐騙集團成員為躲避監控,常以偽造牌照懸掛在車輛上四處提領贓款。假車牌氾濫導致警察臨檢時僅憑肉眼難辨真偽,加重取締困難。
從非洲豬瘟,電商漏洞,到「黑金槍毒詐」,都是以交通的身份識別機制的缺陷作為破口。更嚴重的是,非法營運的廢棄物載運車輛也可能更換車牌、偽裝身份,在夜間前往山區傾倒有害廢棄物而不易追查,造成環境和治安的雙重危害。
台灣國家有計畫地建構對外禦敵的「台灣之盾」,但對內尚缺一道防範物流和車輛違法的堅實盾牌。在數位化與全球化時代,內部安全的威脅樣態已跨越傳統治安與國安的分野:它們往往游移於灰色地帶,如同慢性疫病或隱形戰術,需要制度性防線加以識別攔截。
打造「內部的台灣之盾」,即建立先進的車牌防偽以及數位化ID識別機制,作為邊境到國內的交通韌性的重要防禦措施,方能修補車輛管理和物流監管的缺口:使跨域犯罪無隱身空間,未來的無人機管理同樣也需要相應的機制,避免再現之前中國製機器狗在台北市活動的重大安全漏洞。
在全球風險日益交織的時代,內外兼顧、數據驅動的「台灣之盾」將不僅是一道安全防線,更是一套持續進化的數位治理策略,保障我國在資料政治與數位主權的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