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府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亞洲接觸計畫主任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近日投書《時代雜誌》(Time),文中以「魯莽的領導人」(Reckless Leader)形容賴清德總統,並指出台灣是「最危險的引爆點」,暗喻賴總統的兩岸政策根本在玩火。

此文章經披露後,引發綠營譁然,不意外的祭出典型「起底、染紅、貶抑」的「認知作戰」套餐。先是找來御用寫手,彙整該作者過往的評論,找到其肯定九二共識、支持一國兩制的言論,將之歸類為「中共同路人」。而後又宣稱該文不過就是新聞平台的「讀者投書」,根本沒有甚麼含金量,完全不能代表《時代雜誌》的立場。總之結論就是「沒事」,呼籲大家千萬不要被這種「認知作戰」伎倆給騙了。
(引述外媒投書報導、而後大書特書宣揚台灣好棒棒的手法,不是綠營日常麼?甚或那些文章的作者,部分還被起底是官方機構長期贊助對象,也樂此不疲,不是麼?莫非又是「綠能,你不能」?)
對此,「抹紅」那一塊就不談了,畢竟連個豬瘟都能扯淘寶訂購肉品,諸此降智之舉,還真沒甚麼好說的(*淘寶肉製品若能寄台,那海關單位都可以直接免職了!)。本文聚焦的面向,在於「投書」這一塊,按個人長年的投書經驗,聊聊所謂「投書無涉傳媒官方立場」的說法。

據了解,該文章確實屬於投書,但「投書」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特約撰稿人」,另一種則是「讀者投書」。
「特約撰稿人」,一般泛指由媒體主動邀約、抑或是給予部分權限,使其文章或可不需經由平台的編輯審查,逕自就可以發布相關評論,某種程度算是對作者本人的尊重。換言之,特約撰稿人通常都是在政界已有名望的評論員,其言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才特別給予免審查的豁免權。
至於「讀者投書」,才是任何阿貓阿狗都能投稿,只要內容不要太離譜,文章還算條理通順,大致都會給予刊登。
(以新頭殼平台為例,諸如「XXX觀點」的文章,就是特約撰稿人所寫,至於放在「讀者投書」頁面下的,才是普羅大眾的文章。)
當前的爭執點,就是該文作者高德斯坦到底屬於甚麼身分,綠營當然極力想澄清他只是個「路人甲」,但華府智庫、還是主任級的人物,只能循最基層的管道發聲,您覺得可能嗎?

好吧!就當他是個「路人甲」好了,但他的文章,真的只代表個人而已麼?坦白說,即便是「讀者投書」,其實多少也隱藏著媒體平台官方的立場,畢竟,「審查」本身,就是一種表態。
就以本人投書新頭殼為例,當然,還是得先感謝這平台的寬容,要立場偏綠的平台,屢屢刊登批判執政黨的文章,確實為難。然而,刊登的模式,依舊存在著傳播程度上的差異,某種程度正象徵著官方的一種表態。
按個人投書經驗的統整,大酸中國、抑或是譴責藍白的文章,篇名絕對都會放在官網首頁的「讀者投書」一欄,讓閱讀者極其容易發現文章,點進去便能詳讀。次一點的,就是指陳執政有何疏失,相對是政策性的批判,儘管還是給予刊登,但通常就不會披露出在首頁,而是得點進去才看得到,自然點閱率就插上許多。最糟的,就是直接痛批綠營或執政者的文章,很多都是直接「不予刊登」了。
所以說,從廣為流傳、刊登不露出、抑或直接消失等審查手段,便可了解到,媒體平台對於「讀者投書」一項,還是有其根本的立場把持。相仿的,假若《時代雜誌》真覺得高德斯坦的文章是一種認知作戰,覺得不OK,那理應壓根不給刊登才是,既然給了版面,那就代表著雜誌官方認為這樣的評論,還是值得被披露。畢竟,集思廣益,政治從來都不該是一言堂吧!

還記得當年時代雜誌評論馬英九總統的那篇「馬bumbler」文章麼?當時的外交部,也是一昧的趕快自圓其說,講甚麼「bumbler」不是「笨蛋」之意,而是台灣人經常形容為人憨直的「憨慢」,應是要搞「喪事喜辦」的戲碼,完全不想正視文章中所指陳的諸項執政危機。如今,「魯莽的領導人」的政治操作手法,是不是也一模模、一樣樣呢?
一樣的時代,一樣的對象,一樣的反應,會不會引致一樣的結局,產出9.2趴的總統,大家不妨就靜待後續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