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日傳出一起離譜事件,政府花了六千萬人民幣採購瀝青,送來的卻是一罐水,這則新聞在台灣社群上廣泛流傳,許多人感到難以置信,也有人感到沉重,不僅是反映出中國當前官僚腐敗的現象,還有背後那些公共資源被侵蝕的現實,最後承擔代價的,依然是他們的人民。

對照台灣,中國的採購與預算流程缺乏透明,金額龐大卻難以查核,上級的批示在層層轉手之間被稀釋,責任模糊,制度也形同虛設;要把一筆巨款變成一罐水,在那樣的官場環境裡,其實並不難。只要關係夠好,沒人會追問,也沒人願意追問,就算發生弊案,貪腐的權力彼此之間的掩護,反腐行動也多半是交差了事罷了。

我們會不會有一天也變成那樣?幸好,台灣早年雖然也有工程黑歷史,但近年制度逐步修正,因為媒體的追蹤、民意的壓力、還有議員的質詢,以及審計、檢調、監察院多方監督,這樣的「罐水」事件想要矇混過去,越來越不容易。

更關鍵的是,台灣有一種特別的「雞婆文化」,有人在網路上查標案,有人寫信去投訴,有人看到預算就想問一句「有查清楚嗎?」也正是這樣的習慣,讓監督不只是制度的事,而是社會的本能,因為有人願意問、願意多看一眼,許多可能被忽略的問題才會浮上檯面。

採購腐敗不只是浪費公帑,更會影響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從食安、交通、醫療,甚至是基礎建設,沒有一樣能倖免。台灣之所以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公信力,靠的並不是完美的體制,而是一種不輕易放過的態度。

多問一句,事情就比較難被掩蓋、多一點關注,就少一點被蒙蔽的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習慣,也許麻煩,但正是讓台灣不成為另一個「罐水國家」的理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