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近期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至30歲年輕族群的自殺率再度上升,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外界常稱韓國是「經濟與文化輸出成功的典範」,然而在成就光環背後,過度競爭與長工時早已壓迫了人們的生活空間。成功不應以犧牲身心為代價,但現實卻往往如此,實在不敢苟同。
長期以來,韓國社會深植「拚命才有價值」的觀念。從學業、求職到職場,每個階段都充滿比較與競爭。許多企業仍奉行「加班是忠誠」的文化,甚至把疲憊視為理所當然。面對高房價、高物價與不穩定的未來,年輕人無法停下來,只能持續奔跑,直到身心透支。
然而,真正的問題並非個人不夠努力,而是體制讓人無法好好喘息。如果社會仍以生產力作為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那麼不論經濟再怎麼亮眼,公眾幸福仍會持續下滑。工作本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侵佔生活的全部。
政府與企業應重新檢視現行工時制度,提供心理支持管道與健康工作環境。唯有承認「人不是機器」的事實,社會才有可能真正進步,而不是只剩表面上的繁榮。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