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政黨政治攻防在近年愈發固定化。

 

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政治語言,早已形成各自封閉的獨立敘事體系。前者的批判多以「親中、賣台」為主軸,後者則鎖定「貪腐、掏空」為主題。兩種語境分屬不同認同和情緒系統,民進黨訴諸恐懼與價值認同,國民黨則動員公憤與庶民正義,最終使政治討論逐漸滑向仇恨的馬拉松競賽。

 

一、民進黨的「抹紅」語境:從主權焦慮到安全敘事

 

民進黨批判國民黨的主軸是「親中、附共、賣台」的指控。這套語言體系以「主權」與「國家安全」為核心,將藍營描繪為可能導致臺灣被中國吞併的內部風險來源。常見的攻防詞包括「舔共」、「中共代理人」、「紅媒」、「資訊戰」、「假訊息」、「香港化」等,目的在於強化民眾的防衛心理與反共的民主認同。

 

這種論述邏輯延伸至不同層面:在國安方面,指控國民黨「簽和平協議等於投降」;在認同方面,強調「藍營不懂臺灣」、「缺乏本土意識」;在青年動員方面,則呼籲「守護民主價值」、「不要讓中國決定我們的未來」。民進黨的語言因此具有明顯的「抗中保台」精神動員功能,以恐懼與價值綁定凝聚支持者。

 

二、國民黨的「貪腐」語境:從光電弊案到庶民正義

 

相對之下,國民黨的批判語境則集中在「光電貪腐」、「派系分贓」與「執政傲慢」等主題上。民進黨被指成為「新的黑金政權」,以錯誤的能源政策掩護綠金利益輸送,造成「光電吃農地、魚塭」、「綠能變黑金」、「綠色權貴」等印象。這些語彙刻意與庶民生活相連,試圖以「土地正義」、「反貪清廉」、「地方受害」等訴求,重建國民黨在社會基層的同理形象。

 

在民生與地方議題上,國民黨的論述邏輯強調「人民苦、物價高、中央欺壓地方」,同時將民進黨塑造成「權力傲慢、網軍治國、審查異議、司法迫害」的威權政黨。藉此構築一套「民進黨背離民主初衷、成為新威權、新專制」的道德敘事。

 

三、語境對立與情緒分化:恐懼對抗公憤

 

兩黨的攻防語言雖指向不同對象,卻具有同樣的情緒邏輯。民進黨以外部威脅製造「主權焦慮」,國民黨則以內部貪腐激起「社會公憤」。前者訴諸「國家存亡」,後者訴諸「人民受害」;一方的政治敵人是「中國與其代理人」,另一方的敵人則是「民進黨貪腐集團」。

 

這兩套敘事在情感層次上互不相容:民進黨支持者認為「反中」即是「保台」;國民黨支持者則認為「反綠」才是真正的「反貪」。結果是,政治語言不再追求公共理性,而成為情緒動員與陣營辨識的符號。每一次選舉、每一場政策辯論,最終都回到「你是不是賣台」與「你是不是貪腐」的二元審判。

 

四、結語:仇恨值攀升,互信崩潰

 

在這種語境下,臺灣政壇的朝野互信幾乎全面崩壞,2026年、2028年應當還會更加惡化。民進黨不再相信國民黨有守護主權的意志,國民黨也不再相信民進黨具備清廉自制的能力。抹紅與反貪成為兩黨的「政治自體免疫系統」,彼此的批判語言已非爭論真實,而是維繫信徒的信仰。

 

當政治語言被情緒接管,政策討論無法形成共識,仇恨值只會不斷上升。未來的臺灣政治,若無法跳脫這種敵對框架,不僅朝野合作難以恢復,社會整體也將陷入更深的認同撕裂與信任危機。仇恨將繼續成為動員的燃料,而民主的溫度,則在這場持續升溫的攻防之中,日漸冷卻。

 文/蘇嘉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