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搜成被導向的輿論生態
近期,中國國家網信辦再度出手約談多家大型網路平台,要求全面「整治」熱搜榜與主榜內容,強調「必須講導向、講政治」。據多家媒體報導,包含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微博等業者均被要求整改,理由是部分榜單「假、亂、偏」,未能反映「正確價值觀」。這樣的整肅,表面上是「規範演算法」,實際上卻是意識形態的再一次緊縮。在中國,輿論早已不是「社會共同討論」的結果,而是政權自上而下設計的產物。所謂「熱門話題」不再代表人民的關注,而是被當局篩選後允許存在的「安全關注」。當熱搜榜被視為「輿論基礎設施」,它便不再屬於公民社會,而是屬於政治權力。
二、從「能說什麼」延伸到「能想什麼」的思想管控
這種言論環境並非偶發現象,而是「維穩優先於自由,控制先於討論」的中共治理邏輯核心。除了熱搜與網路內容審查,學術研究、出版、文化創作、乃至社群媒體的搜尋行為都被列入「可監控範圍」。近年來,許多中國民眾發現,只要輸入特定關鍵詞,例如敏感事件、政治人物或社會抗議,搜尋結果不是空白,就是被重新導向至官方新聞。連「想知道什麼」的自由都被剝奪。這不只是言論的消失,而是思想空間的塌陷。思想一旦被制度性干預,人就失去了對現實的感知力與批判力,「讓人民不必『被說服』,而是『不再思考』」的極權體制長期維持的手段。
三、從蘇聯到東歐專制統治的歷史軌跡
歷史上,類似的高壓控制曾多次上演。前蘇聯在1980年代前期,透過「格拉斯諾斯特」輿論透明政策才逐漸鬆綁;東德的史塔西情報網路曾號稱無所不在,但最終因極端監控而引爆全民反感,導致柏林圍牆倒塌。專制體制能依靠恐懼與審查維持一時秩序,卻無法永續。當資訊封鎖與思想控制累積至臨界點,民眾的集體沉默將轉化為爆發性的覺醒。蘇聯的崩解、東歐劇變、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政權覆滅,無一不是從輿論解凍與民心離散開始。今日中國的資訊控制手法,與當年冷戰時期的專制機器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在全球化與網路時代,資訊流通的速度遠超國家封鎖的能力,這也使中共的思想箝制更顯得逆潮而行。
四、當恐懼取代信任,僅能是短暫穩定的代價
在短期內,中共的全面審查確實能減少社會衝突與輿論風險,形成表面的穩定。然而,這種穩定的代價是社會信任的崩解。人民不再相信媒體,不再相信公共討論,也不再相信國家願意傾聽。在缺乏真實對話的體制中,權力與人民的距離只會越拉越遠。這不僅削弱政權的合法性,也讓制度喪失自我修復的能力。當體制無法透過自由討論與輿論監督進行調整,任何小小的矛盾都可能成為引爆點。
五、思想自由乃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
中共嚴控言論與思想的做法,或許能在短期內壓制反對聲音,但長遠看,它正在消耗自身的正當性。思想與言論的自由,正是現代社會創新與穩定的基石。歷史已多次證明,沒有自由的穩定是脆弱的,沒有真相的秩序終將瓦解。當人民只能說「被允許的話」,想「被設計的思想」,那樣的社會終將陷入自我封閉的循環。中共若一味以箝制作為統治手段,遲早會面臨人民的覺醒與反撲。思想不可能被永遠封鎖,真相也不會永遠沉默。當一個政權害怕人民思考的那一刻起,它的崩解,其實已悄然開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