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尼巴厘島烏達雅納大學(Universitas Udayana)社會與政治科學系22歲學生Timothy Anugrah Saputra疑似自殺,震驚社會。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這件事提醒我們:校園真的能保障學生安全嗎?

校園霸凌並非個別事件。高年級文化、社會壓力及害怕舉報,使部分學生成為受害者,尊嚴受損,心理健康也受威脅。大學應該是促進學術成長與互相尊重的場所,而非造成學生心理創傷的來源。

沉默文化是主要障礙。許多受害者選擇隱忍,擔心遭報復或不被相信。校內申訴系統常被認為處理緩慢或不力,使人覺得學校更重視形象,而非保護學生。

烏達雅納大學應承擔責任。透明調查、明確制裁與心理輔導是不可延遲的措施。零容忍政策必須落實行動,而非僅是口號。缺乏有效保護,類似事件可能重演。

學生也要明白,霸凌不僅是肢體暴力。社交排擠、語言侮辱、組織階層壓力同樣危險。長期影響可能包括自信心下降、學習動機減弱,甚至心理健康受損。

在數位時代,霸凌可透過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擴散,留下難以消除的痕跡,讓受害者公開受辱。大學與學生組織必須強化數位素養,教導學生遵守線上倫理界限。

這起悲劇應成為教育機構的警鐘。預防不能等待下一個受害者。從品格教育、建立互尊文化,到提供反霸凌訓練給學生組織領導,都是打造包容且支持學習環境的第一步。

若大學想被視為人才培育的搖籃,學生的安全與尊嚴必須是不可妥協的首要任務。霸凌不是傳統,也不是文化,不應成為任何學生教育歷程的一部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