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檢調在「助理費」案中突襲起訴立委林岱樺之妹林岱縝,並於案件審理期間,媒體接連刊出所謂「卷證內容」、「手機對話」,以曖昧字眼當作標題噱頭大肆炒作。這起事件不僅挑戰了「偵查不公開」原則,更讓司法的中立性再度陷入爭議。從程序正義、政治時機與社會信任三個層面來看,台灣的司法體系正面臨一場深層的信任危機。
一、檢察權越界,法理的焦點失準
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目的在於追訴真實、保障人權並維持程序正當。然而,本案檢方選擇在主體案件已經起訴、進入審理階段後,仍以「訴之追加」方式起訴相關人士,顯然違反比例原則與訴訟經濟原則。
若相關人士涉案事證明確,檢方理應在初次起訴時一併處分。遲至政治時程敏感時才動作,除非另有政治考量,否則難以合理解釋「延遲起訴」的必要性。同時無法避免刑事程序被工具化,成為政治戰場延伸的質疑。
檢方起訴核心事實為「詐領助理費」,但若受聘者確實履行助理職務,則其薪資並非「不法所得」。將合法聘用關係轉譯為詐領共犯,既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也讓公職助理制度陷入寒蟬效應。這樣的邏輯擴張,等於用刑法「入人於罪」,讓信任僱用變成潛在犯罪。
二、政治時機精準,「偵查節奏」政治化
本案更引起外界質疑的,是追加起訴的時間點。檢方選擇在民進黨廉政會召開前夕追加起訴,隨即引爆輿論,形塑「政治先審判、司法後補票」的局面。若檢調偵查保持中立,理應避開政黨內部的關鍵時程。這樣的「時間巧合」,讓人難以相信純屬法律判斷。
同時,特定媒體接連刊出所謂「手機對話」,但內容與案件核心事實無直接關聯,卻被擴大解讀為「人格證據」。特定媒體能選擇性報導,不只讓偵查不公開原則淪為笑談,也讓輿論審判凌駕於司法審判之上。
在法庭尚未審理的情況下,社會輿論卻已經「定罪」。這樣的做法,如何令人相信讓台灣的司法程序是以證據為依歸,而不是被政治與流量邏輯綁架?
三、司法信任被掏空,人民的信仰正在流失
偵查是司法的重要部分,而司法是民主社會最後的信任堡壘,一旦偵查公信力被動搖,整個司法體制都將瀕臨崩壞。林岱樺長期在立法院推動能源轉型、教育平權與高雄產業升級,如今卻在尚未實質審理,遑論三審定讞的案件中,被輿論貼上標籤、被政治對手消費,這不僅是對個人名譽、形象的全面侵害,更是對法治的根本挑戰。
司法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被信任。在成熟的民主社會中,「無罪推定」與「程序正義」是最低標準。當外界憑情緒裁決、媒體任意披露卷證內容,法治的基石就會被一點一滴侵蝕。
姑不論究竟何人能從這場「司法偵查」與「媒體」的共演中獲利?更重要的是當司法淪為政治工具、媒體成為輿論推手,受害的絕不只是某位政治人物,而是整個民主體制,沒有人是局外人。
四、對女性政治人物的「雙重審判」
對女性公眾人物而言,司法與輿論的壓力往往疊加成「雙重審判」。當媒體將焦點放在女性政治人物的稱呼、外貌或私人對話,而非其問政表現時,監督的尺度就失衡了。
歷史上,不乏公私混為一談的案例。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在性醜聞纏身時仍獲七成施政滿意度,因為選民懂得區分「個人瑕疵」與「公共績效」。在台灣,蔡英文總統推動婚姻平權時,也曾因性別與私生活受到攻擊,但她最終以政策成就獲得國際肯定。
對林岱樺而言,這波輿論攻擊不是新鮮事。她的問政紀錄、立法成績與地方建設歷歷在目,卻被刻意以私密訊息消費,試圖轉移公共討論焦點。這樣的政治文化,才是真正讓民主窒息的毒素。
五、當正義失焦,權力就會奪走法律的靈魂。
司法偵查的使命是查明真相,而不是投機騎牆;媒體的責任是報導事實,而不是製造輿論。然而近年來,司法偵查與政治界線愈加模糊,司法信任被不斷消耗。
正義若屈服於權力,法治將成為權力的裝飾品。當司法失去中立,民主將失其根基。這起事件不僅關乎林岱樺個人,更與司法制度信任警訊息息相關——提醒所有公民:若我們不為程序正義發聲,終有一天,任何人都可能被「選擇性正義」所傷。
如果司法偵查變成政治的附庸,那麼沉默的人,就是下個受害者。如果公民不覺醒表態,誠如牧師馬丁·尼莫拉所說:「……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文/劉翊然(高雄市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