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年的國慶焰火,首次在南投綻放,吸引了數十萬人潮。然而,滿心期待卻被一場史無前例的「煙霧災難」所取代。焰火施放後,因污染物無法順利擴散,整個會場被濃密懸浮微粒籠罩,能見度驟降,不僅毀了民眾的興致,更引爆了怨聲載道的輿論。這不只是一場掃興的晚會,更無異於一次將南投盆地地形弱點公諸於世的大型實測。
南投地區常見的「靜風」氣象條件,加上谷地地形夜間的「逆溫層」效應,如同一張無形的網,將焰火產生的大量懸浮微粒、硫氧化物等污染物牢牢鎖定在地表附近。這場「首度」移師南投的國慶煙火秀,竟意外成了一次最直觀的科學展演,暴露了南投在地理與氣象上的先天脆弱性。
而這場煙霧災難,恰恰為南投縣府一個更棘手的決策「名間焚化爐」的選址爭議,提供了一次代價高昂的預演。當然,縣府推動焚化爐的背後,是南投長久以來廢棄物處理的結構性困境。數據會說話,儘管南投人口在過去十年間持續下滑,家戶與事業廢棄物總量卻反向增長了 21.5%,這也側面反映出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回收政策,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解決垃圾的急迫性無庸置疑,但解決問題的急迫,絕不能凌駕於選址的科學性之上。國慶焰火的教訓,正對解決方案的「地點」提出了嚴重質疑。預計興建焚化爐的名間鄉,與竹山鎮同屬「名竹盆地」,是一個四周被丘陵山脈環繞的封閉地形,其大氣擴散的先天劣勢,已在煙火之夜表露無遺。焰火是一次性的短期排放,焚化爐卻是 24 小時運轉的固定污染源,其煙流在盆地地形中,極易因擴散不良而造成污染物在局部地區高濃度累積。
除了大氣物理的風險,更迫在眉睫的是對南投標誌性農業的直接威脅。名間鄉是台灣最大的茶葉產區,產量佔全台近四分之一,是無數茶農的身家所繫。茶葉對空氣落塵有著極強的吸附性,而焚化爐煙氣中最受關注的戴奧辛與重金屬,可透過「大氣沉降」途徑,直接污染茶葉或累積在土壤中。這對整個產區的品牌信譽與外銷通路而言,無疑是一把懸頂之劍,任何一次的污染超標事件,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國慶焰火的漫天濃煙,是對南投先天環境限制的一次公開示警。
筆者呼籲南投縣府能正視這次事件所揭示的科學證據,重新評估名間焚化爐選址的適宜性。為了解決眼前的垃圾,不能犧牲南投的品牌農業與全民的永續未來,這是一個需要宏觀視野與長遠智慧的艱難抉擇。
文/辰庚(哲學研究生、新聞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