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內,中國接連發生三起中毒案,校園、工廠、家庭餐桌,一樣都沒少,從孩童到勞工,人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看似偶發,其實是社會整體失序的縮影。當「吃飯」這件最基本的事,都要帶著恐懼與懷疑,那已經不是食安危機,而是整個社會的失控徵兆。

每當食安事件爆發,中國官方的第一反應從來不是查真相,而是封消息。校園裡的監控畫面被刪、家長被警告「不要傳謠」、相關影片在網路上幾分鐘內消失,媒體被要求「低調處理」,輿論只剩下一句模糊的「案件正在調查中」。結果就是病因查不清、數據不可信、責任沒人扛,這就是中國式的封閉治理。

台灣人看這些新聞,難免感到震驚又無奈。畢竟我們也走過黑心食品的年代,但不同的是,台灣還有透明的制度、還有媒體能追問、民眾能抗議、政府必須回應社會的疑慮。那些看似混亂的吵鬧,其實是一種自我修復的力量。而中國的「安靜」反而是壓抑的表象,一切看似有秩序,實際上沒有人能問責,也沒有人敢說真話。

近年來,我們也面臨兩岸食品進口的爭議,國內消費者越來越關心中國食品安全,政府也必須謹慎評估風險。中國食安問題的根源,不只是生產環節,而是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早已崩塌。食物有毒、造假的新聞一再重演,而我們能做的,是守住透明、守住監督,不讓同樣的毒,悄悄滲進我們的社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