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廣貴學生運看治理失靈
數千名廣東、貴州學生在校園內發起大規模抗爭,迅速擴散成為地區性示威。抗議由校園生活、教學管理與疫情後資源分配不公等具體問題觸發,學生以集會、靜坐與聯署表達不滿;當局回應則以管控、封鎖訊息與強勢維穩為主,致使事態短期內未能透過公開對話平息。整體看來,這波學生運動反映出年輕世代對基本權利與制度回應的深層疑慮。
- 中國學生抗議的制度考題
荒謬首先在於矛盾的治理邏輯:教育體系自稱要培養創新人才,卻以行政命令抑制學生的理性表達;宣稱穩定優先,卻以過度手段製造更大社會成本。其次是資訊處理的荒唐:問題可在公開討論、透明調查中消化,卻被當成安全事件處理,結果把可修補的公共政策問題推向對抗。最後,官方話語與民間感受嚴重脫節,形成荒謬的政治與社會劇場。
- 廣東、貴州抗爭揭示的治理危機
校園秩序緊張、師生關係破裂與地方治理信任進一步流失;長期而言,一代學生對政治與制度的冷感或對抗性認同可能形成常態,削弱公民社會的建設能量。此外,當信息被壓制或扭曲,社會的問題無法被及時糾正,累積的不滿將在未來以更難掌控的形式爆發,對經濟與社會穩定形成潛在風險。
- 中共穩定神話的脆弱
核心錯誤在於把治理視為控制而非回應,把合法合理的民意與訴求等同於威脅。當權者習慣以維穩優先替代制度自我修正,導致公共政策缺乏回饋機制與透明程序。更嚴重的是,對年輕世代的壓制不是解決問題,反而耗損政權的合法性資本。真正的改變需要承認問題、開放溝通渠道、建立獨立調查與問責機制,否則今天的學生抗爭只是明日更大裂痕的前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