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的祝福聲中,卻有一群老師們靜靜地坐在教育部外,用行動揭露教育體制中的困境。
身為一位基層老師,我深刻體會「校事會議」制度原本設計旨在保障學生權益和教師專業,卻逐漸脫軌成為校園濫訴的溫床。老師因家長一紙陳情、社群媒體匿名公審,就得疲於應付冗長程序。一旦老師接獲通知因通過校事會議而被調查,心中肯定驚愕且湧上無比壓力,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是受到信任的教育工作者。
制度失衡,首先消磨教師的專業與人格,我們的教學判斷和班級經營常遭偏頗指控質疑。校事會議程序傾向預設教師有錯,反覆要求自證清白,令人心力交瘁。許多老師甚至校長都感慨,現在的學校不像是辦學場所,反而像在辦案。
匪夷所思的是許多調查員從未有教學現場經驗,心證與見解凌駕教育本質,難以理解老師與二三十位學生互動的複雜情境。調查品質參差不齊,校事會議外聘調查員形成「教育新興市場」,一人身兼多案,甚至月入十數萬元,並非教育之福,反而唯恐天下不亂。
調查結果標準不一也令人匪夷所思,類似情節可能有天壤之別的懲處建議。報告缺乏檢討機制,老師動輒得咎,嚴重損害制度公信力。同時,學校行政能量遭拖累耗盡,大量校事會議與濫訴案件,使教學現場行政團隊淪為司法附庸。基層老師不再專注教學與輔導,而疲於應付防禦。該制度甚至淪為有心人士整肅異己的工具,使部分校長利用校事會議打壓老師的手段,令人痛心疾首。
上述現象導致校園瀰漫寒蟬效應,老師迴避發聲,教育品質受損,影響到每位學生學習權。教育部應正視這波空前危機,立即廢除現行校事會議制度,勿讓看似立意良善的設計,成為壓迫基層老師的工具。
教師節連假已結束,我們只想懇請教育部知錯能改,廢除備受爭議的政策,讓教育現場回歸專業與尊重。那些在校事會議蒙受不當處分,而後獲得救濟平反的老師,也應獲得合理補償。
我們不是犯罪嫌疑人,只希望能在校園安心教書,讓學生快樂成長。請教育部與社會各界共同支持基層老師,讓教育現場回歸安定與信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