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面鏡子,有人從中看見未來,有人卻只看見童年的倒影。新竹市民政處長施淑婷,便屬於後者。她在公開場合高唱「打罵教育是競爭力根基」,還加上愛心符號,宛如掘出的文化化石,暴露出前啟蒙時代的思維。
她所迷戀的「藤條神話」,自以為是淬煉精英的祖傳祕方,卻早被文明社會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廢除校園體罰不是「白左小清新」的時髦發明,而是三百年來的文明覺醒。1783年,波蘭率先立法禁止體罰。當時美國憲法尚在起草,法國大革命尚未爆發,東方帝國仍是以廷杖為榮。二戰後人權思潮興起,英國1967年《普勞頓報告》已指出體罰對兒童心理的戕害大於紀律效益;1986年,英國全面禁止公校體罰,1998年私校也被納入。美國雖因聯邦制度還未統一,教育家們早已呼籲學校應是啟迪思想之地,而非恐懼迫害之所。如今,大多數的州已立法禁止體罰,僅存允許者,反被視為教育與社會的落後象徵。
反觀新竹這座以科技文化自豪的城市,施處長卻在孔子誕辰祭典上,用粗糙語言緬懷野蠻年代,不僅思想錯亂,更羞辱了新竹這塊金字招牌。她甚至試圖把孔子拉來為暴力背書,卻極端誤讀。孔子「叩其兩端而竭焉」是啟發式引導,不是「打其兩頭而屈焉」的威嚇。將儒家傳統典禮與過時體罰連結,非但不是尊孔崇儒,而是把孔子降格為威權象徵,供奉於落伍的神龕。
社會文明的進步體現在它選擇拋棄什麼。當歐洲已把體罰掃入歷史,並討論兒童的數位人權與身心健康時,新竹市政府卻還有人在垃圾堆裡翻找,撿起腐朽的藤條,並將其視若珍寶,宣稱這是未來的船票。這不是懷舊,而是對文明的背叛與褻瀆。
真正的競爭力,來自獨立思考、創新精神與健全人格。若地方官員仍以棍棒為榮,那才是真正的時代錯置。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