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執政的國民黨,由敢言敢衝的鄭麗文拿下投票黨員過半數比例得票率,當選為黨主席,打破舊有保守沈穩的黨內政治結構框架,即將帶領國民黨往求新求變的新方向,積極往邁向執政之路前行,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是大好大壞的新變局,除了如何穩住及整合黨內派系與各地諸侯的各自為政現狀問題外,更需面臨與民進黨如何競爭、藍白合與兩岸路線發展等問題的嚴峻挑戰。

對此,鄭麗文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身為黨主席,希望能開啟朝野和解的契機,可惜賴總統仍不屑伸出橄欖枝,這樣的格局太小,是台灣的悲哀;她提到兩岸通關密語仍是「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中共發賀電象徵伸出友誼之手,至少讓兩岸關係維持溝通,但對習近平在賀電中提到的「推進國家統一」卻避而不談;她還認為,藍白合作議題,兩岸政策立場將是關鍵分水嶺,若民眾黨支持台獨、國民黨反台獨,那怎麼藍白合?兩岸和平與和解必須成為台灣主流民意,而這個主流正在改變,因為民眾逐漸認知賴清德的兩岸政策「走入死胡同」,抗中路線已經徹底失靈,她有信心國民黨的主張將成為新的主流。

全站首選:趙少康憂鄭麗文「令不出黨中央」 前藍委嗆:你就只是不甘寂寞過氣金童

看起來,鄭麗文似乎認為她的積極「親中」路線,就是國民黨未來能夠贏取執政的關鍵所在,殊不知,國民黨內的主流立場與思維方向未必就如此,而民眾黨的「兩岸一家親」政治路線也未必會接受鄭麗文如此「冒進」的親中路線。倘若鄭麗文誤判情勢,而執著以此來作為與民進黨相抗衡競爭的執政之鑰,恐怕就先註定了「未戰先敗」的政治命運,成為牆倒眾人推的敗戰黨主席了。

事實上,台灣的主流民意趨勢是往台灣人認同(或中華民國存在共識)與兩岸和平交流發展方向走,任何偏離此政治主軸的政治主張,尤其是民粹圖騰化的統一或獨立立場,都很容易在政治市場上被痛擊,甚至被多數民意加以淘汰出局,根本難以在選戰中贏得一席之地。因為在多數台灣民眾的心理存在著兩種相當微妙的政治情緒在不斷地激盪與動態平衡當中,一方面害怕被統一,另一方面又恐懼兩岸發生戰爭。這也就是為什麼「親美友中」政治路線與立場會成為台灣主流民意的根本原因。

縱使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需索無度」,台灣也難以走向「反美」的發展路線;同樣地,縱使中共當局「反獨促統」的作為不斷升級,對台「統戰」作為不斷深化,台灣的多數民眾還是難以接受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正式政治談判的階段,但仍主張兩岸應該繼續深化交流互動與往來融合的發展。

全站首選:颱風假有望?北部6縣市達停班課標準 4區累積雨量上看400毫米

其實,賴清德總統兼黨主席的「抗中保台」路線在兩次大罷免戰役中遭受挫敗,真正的主因是操作失當造成「兩極化」對立的社會撕裂所引發的反彈效應所致。換句話說,就是「抗中保台」操作過頭與「雜質說」加乘效果所導致的民意反撲,最後造成滿盤皆輸的結果。換個角度來看,倘若鄭麗文黨主席把「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作為政治圖騰,甚至在兩岸政策政治路線推動過度冒進「親中」,也很可能引發台灣主流民意害怕被統一的政治情緒發酵,反而導致「抗中保台」路線的再次抬頭。不僅藍白合再次合不成,就連黨內參選縣市首長或總統、立委的人可能群起反彈,則鄭麗文黨主席難道還能有何威信領導國民黨重返執政嗎?

作為國民黨黨主席,最重要的是要用對人、做對事,而不是強勢領導或辯才無礙的作風與能力。鄭麗文黨主席的視野格局與領導能力看起來似乎還有待磨練。兩岸政策猶如刀的兩刃,要能掌握有度、適度平衡、進退有據,才能在台灣的選舉市場上發揮正面的作用與效果。絕不能夠矯枉過正,也不能走偏鋒、走極端,更不能自以為是地把這個雙面刃拿來當作黨內提名參選縣市長或總統、立委的重要依據,也絕非藍白合不合的政治關鍵所在。

畢竟,台灣的多數民意,甚至是中間選票,並非用這個角度在支持那個人或那個黨。更何況還有最關鍵的害怕被統一與恐懼兩岸發生戰爭的微妙心理在激盪平衡。任何兩岸意識型態爭議問題的操作過頭,都會引發強烈的反彈情緒與反效果。賴清德總統兼黨主席的政治殷鑑不遠,鄭麗文黨主席則更要好好地審慎思考、調整自己再做判斷決定,否則就真的作繭自縛,準備困死自己了!

作者:陳淞山(前陳水扁總統辦公室主任)

本文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