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幾年的變化,讓「愛國者治港」顯得格外諷刺;在北京的想像裡,只要把議會換上一批「聽話的人」,就能換回穩定繁榮。但民調結果擺在眼前,過半受訪者對立法會表現不滿,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市民心裡的落差;議會不再代表他們,監督的功能也不見了,生活的困境和壓力一天天堆積,卻始終沒有人能替他們說話。
少了多元聲音,立法會像是空著的殼;公民社會和言論自由的空間也被一點一點壓縮,留下的只是單調的口號和愈來愈窄的討論場域;原本說要帶來「更有效率的治理」,最後只換來更僵硬的制度,還有更多沉默。
說是「愛國者治港」,其實更像是「中央治港」,「一國兩制」在這樣的邏輯下,早已不再是當初承諾的高度自治,而是全面管治的另一種說法。沒有監督、沒有質疑、沒有彈性,制度自然也失去了創新的可能。
從「高度自治」到「愛國者治港」,在在證明「一國兩制」無法兌現民主承諾。我們看著香港,很難不心驚,因為香港的今天,就是「一國兩制」最真實的試驗結果;所謂的保障和承諾,最後只剩下政治控制。
也因此,台灣社會幾乎沒有再抱幻想,香港的經驗,已經清楚提醒我們,守住自由,才是唯一的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