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融合教育起源於我出生的年代(民國七十三年),回想起國小階段,常路過一段神秘校園地區,同學們總流傳,經過那一排教室要跑快一點,要不然會被打,這樣的神祕流傳等我進入國中階段才懵懂的知道那是大家口中的「啟智班」,那些班級中,總是傳出許多叫聲,對於特教班的不了解及誤解,讓我們產生了許多隔閡,國高中時期的我絕對想不到未來會成特教老師。
       台灣融合教育的歷程,從早期的隔離安置,推展到回歸主流再逐步展開至融合教育花費了許多時間。特殊教育的挑戰和學習一路上不斷的修正,才有如今進步的「合理調整」與「支持系統」落實,避免特教流於形式。但教育第一現場仍出現許多挑戰,如普通班教師的支持系統不足、家長認知差異及學校文化調整等,這些關鍵困境到底該如何一一化解,夾在中間的特師如何發揮自身專業,讓整個系統得以運作起來,這是所有特師面臨到的挑戰。
       普師和特師是同事,不應該是站在對立面,我們之間應該是合作無間的夥伴關係,相互間的激盪和調整都是為了讓融合教育得以更順暢的運行。特師擁有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了解不同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特質和行為表現;普師有自身特色的班級經營理念和學科專業教學。普師和特師應當是互補的,雙方之間的協作,得以讓特生在原班級適應更良好。普師是在原班級的執行者,特師是協作者,我們之間才能譜出有層次且多元的曲目。
       上述講的是相互合作的夥伴,但回到現場,常常一秒打回現實,我們遇到的是資源不足、教師支持不足、普師教師壓力過大、家長認知衝突、社會接受不足等困境。能解決嗎?我認為,合作夥伴並非每一個人都是,有些普師因為缺乏特教知能,常會對特殊生產生「標籤化」的態度,甚至影響班級經營。我們亦了解,在少子化的環境下,每位學生都是寶貝,教師們的壓力無法用文字言語;但亦不否認,有些老師的特質確實不適合教育工作,若能自我覺察提早轉換跑道,對他們而言也算是解脫,但對於無法自我覺察者,就算是他人想要協助,也無從開啟。
        總之,尋找夥伴不易,但仍有許多普師是我尊敬的,他們的無形付出,讓整個班級運作順利,學生也藉此學習到尊重、包容甚至同理。期許未來的教育旅途中,能出現更多夥伴,不怯退的迎向種種挑戰。夥伴關係能讓我們彼此互相依靠!期許自己能夠扮演更好的仲介角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