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只要說錯一句話都可能出事,現在連「說哪種語言」也被盯上了;中共推出的《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表面上說是要促進和諧,實際上卻是另一種「同化工程」;學校裡規定只能講普通話,課本裡少數民族的文字一頁頁被刪光,孩子們從小就被洗進腦子,只有說普通話,才算是「真正的中國人」。
這樣的場景一再上演,一個藏族小孩,回家想跟祖母說母語,卻被老師警告「這樣是不愛國」;一位維吾爾族父親,在街頭用母語打招呼,卻換來異樣眼光和警察的審視。語言,本該是心靈的歸屬,卻在「民族團結」的口號下,成了被消音的罪證。
中共口口聲聲說要「促進和諧」,實際上卻是在掏空少數民族的靈魂;母語消失的不只是字句,而是整個群體的記憶與身份;當一代人不敢再說母語,下一代就會真的忘記,這才是真正的抹滅歷史。
看似是語言政策,背後卻使得少數民族不敢公開展現自我,只能在同化與沉默之間掙扎;久而久之,「民族團結」成了諷刺的標籤,因為一個不能容納差異的社會,怎麼可能真正團結呢?
對台灣來說,今天他們可以強迫藏人、維吾爾人放下母語,明天也可能強迫任何一群人放下自我,當中共標榜「一個聲音、一個國家」,它要消滅的不只是語言,而是多元與自由。
我們或許習慣了在便利商店裡,聽見店員用閩南語、客語、甚至原住民族語跟顧客打招呼;我們在學校裡,還能選修不同的母語課程;這些看似平常的場景,在中國卻正被一點一滴抹去。如果有一天,台灣也只能剩下一種聲音,那不只是語言的死亡,更是生活的窒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