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藝人隋棠被指控積欠 11 萬元管理費,管委會循司法途徑追討,卻因送達瑕疵遭法院駁回。隋棠反擊,指管委會三年不修繕漏水,她自掏腰包近 50 萬元補漏,才以「抵銷管理費」抗議。這場爭議迅速從名人八卦轉化為全民關注的居住治理話題。

管理費,其實是「社區的房貸」

我們繳房貸,是在守住房子;繳管理費,則是在守住社區。房貸斷供,銀行會啟動追討;管理費拖欠,管委會就可能走上司法途徑。

不同的是,銀行制度透明嚴謹,繳款紀錄一清二楚;管委會卻常因決策與財務黑箱,引發住戶質疑「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拒繳管理費雖能表達不滿,卻像拒繳房貸一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終傷害的是社區品質與房產價值。

社區治理的結構性困境

隋棠事件凸顯了普遍存在的五大問題:

  1. 權責模糊:頂樓漏水究竟屬於公共設施還是個人責任?法律規範不明,爭議不斷。

  2. 透明不足:管委會財務與工程流程欠缺公開,住戶難以建立信任。

  3. 信任破裂:住戶覺得被忽視,就以拒繳抗議,導致惡性循環。

  4. 法律救濟有限:住戶若遇管委會失職,缺乏有效救濟途徑。事實上,管委會只是管理組織,管理費屬於全體住戶的「公共基金」,並非管委會所有,因此不符合法律上的抵銷要件。正確作法應是召開區權人臨時會議,撤換管理人員,並要求其移交基金給新任管理人員。

  5. 專業缺位:管委會多由住戶兼任,欠缺專業能力;若引進專業物業公司,又常因成本卻步。

這些結構性問題,使得社區治理容易滑向對立與失能。

從名人糾紛到制度啟示

如果只看八卦,問題是「隋棠該不該繳管理費」;但如果放在制度層面,更值得追問的是:

  • 台灣千萬戶公寓大廈,是否缺乏有效的治理架構?

  • 當管委會失靈時,住戶該如何合法維權,而不是陷入「社區內戰」?

  • 我們是否需要更完善的監督與制衡機制,避免社區治理淪為零和遊戲?

破解困境的方向

要讓社區治理走出困境,需要制度與文化並進:

  • 建立透明機制:公開財務與決策,讓每一筆管理費用途可被監督。

  • 完善法律救濟:在賦予管委會追討權的同時,也提供住戶挑戰失職決策的合法管道。

  • 推動專業化管理:透過政策或稅務優惠,降低聘用專業物業公司的門檻。

  • 強化住戶參與:提升住戶參與率,避免社區決策被少數人壟斷。

結語

隋棠事件不只是名人新聞,而是一面鏡子。它提醒我們:繳管理費就像繳房貸,是社區安定的基礎。真正的解方不在於「誰對誰錯」,而在於如何建立一套透明、專業、可信賴的治理機制,讓住戶與管委會從對立走向共治,才能維持社區的長久價值與生活品質。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