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中俄朝三國元首於2025年9月3日北京閱兵式上的罕見同框,標誌著一個潛在軸心的浮現,這不僅反映了俄烏戰爭的延續效應,還凸顯了權力轉移的加速。習近平、普丁與金正恩的共同亮相,伴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諷刺性回應,暗示了新世界秩序的挑戰。這一事件並非孤立,而是嵌入更廣闊的軍事、經濟與關係動態之中,特別是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以來,國際秩序的破壞已刺激多國回應,形成連鎖效應。透過剖析這一情勢,我們可見其根源於二戰後和平結構的脆弱,以及大國間的權力真空,而台灣作為印太樞紐,其角色從被動防衛轉向主動參與,面臨機會與風險並存。
軍事聯盟的虛實與全球衝突風險
中俄朝的軍事互動雖被媒體放大為「聯盟」,但實質上仍停留在鬆散合作階段,距離正式軍事同盟尚遠。這一判斷源自中國堅持的不結盟政策,以及三國間的戰略算計。例如,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獲得中國的間接支持,包括購買石油以維持財政,以及軍工零件的供應,如蘇州製造的無人機部件。北韓則提供火炮和兵力,換取俄羅斯軍事技術轉移。這些交換雖強化了軸心幻影,但暴露了結構性矛盾:俄羅斯深陷泥淖,2022年入侵烏克蘭違反國際法,導致歐洲國家考慮對中國的次級制裁。
戰爭的爆發機制可追溯到國際秩序的挑戰理論,即第一國破壞秩序未受懲罰,便鼓勵後續者。俄羅斯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宣稱清除納粹與保護俄語人口,卻繞過聯合國安理會,構成執法過當。這不僅延長了戰爭至2025年,還引發全球擔憂世界大戰風險,儘管距二戰已80年。北韓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展加劇緊張,其火星系列從2017年的火星14(液態推進,射程約10,000公里)進化至2023年的火星20(固態推進,射程達15,000公里),具備打擊美國本土能力。金正恩批准的新長期計畫,強調對韓美日的先發制人策略,反映地緣政治操弄,藉俄烏戰爭獲取技術與能源。
後果顯著:歐洲國家如波蘭與羅馬尼亞因地理鄰近而高度警戒,俄羅斯無人機於2025年誤入波蘭領空,引發軒然大波。這可能非蓄意,但暴露電子干擾或試探北約反應的風險。北約第四條款的啟動,雖未達第五條共同防禦,但凸顯聯盟疲勞。批判而言,此軸心是否能化解權力真空值得質疑;若俄羅斯經濟崩潰,中國可能被迫填補,卻因自身不結盟原則而猶豫,導致潛在分裂。
在台灣與東南亞脈絡,此軍事動態直接威脅台海穩定。台灣半導體產業(TSMC良率達90%以上,美國依賴率90-92%)成為戰略資產,若中俄朝軸心鞏固,可能鼓勵中國對台行動,類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夾擊效應」。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面臨南海衝突升級,中國設立黃岩島保護區被視為脅迫。
經濟依賴與制裁的雙刃劍
經濟層面,中俄朝的依賴形成不對稱結構,中國購買俄羅斯石油支撐其戰爭財政,北韓則依賴中國經濟與俄羅斯軍事。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計劃至2028年逐步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轉向美國液化天然氣(LNG),預計美國產量至2030年可滿足歐洲需求。川普威脅對中國與印度課徵100%關稅,旨在壓低全球能源價格,削弱俄羅斯財政。
根本原因在於區域化市場與地緣政治:俄羅斯石油出口依賴管線,戰爭導致歐洲轉向,間接惠及美國發戰爭財。後果包括能源價格波動,歐洲成本上升,但美國透過LNG出口獲利。結構性矛盾在於中國被能源套牢,若歐盟實施次級制裁,中國經濟依賴俄羅斯將成弱點。
對台灣,此經濟動態提供多元化機會。台灣半導體出口佔美國需求90%,但美國推動本土化(如台積電在美建廠)引發「美積電」擔憂。然美國建廠需24-33個月,產能僅達20%,仍依賴台灣。東南亞則面臨供應鏈重組,越南與菲律賓可能受益於轉移,但南海緊張加劇經濟風險。
批判視角下,此依賴是否永續?若美國LNG過剩導致價格崩跌,俄羅斯沙漏可能先漏盡,但中國可能透過印度繞道購買,延長衝突。
國際關係動態與權力轉移
關係層面,中俄朝同台挑戰美國主導,川普指其密謀新秩序。中美防長2025年9月視訊強調無衝突意圖,但重申紅線:中國反對以台制華,美國捍衛印太利益。這延續2021年以來的緊張,根源於規則基礎秩序的挑戰。
後果包括歐洲分裂,地理近國如波蘭擴軍至30萬,而遠國較冷漠。結構缺失在於聯合國無強制力,安理會設計限制作為。以色列加薩衝突類似,仲裁無效暴露真空。
台灣在此轉移中定位關鍵,作為美國準盟友,參與美日韓三角。挑戰在於中國軍事備戰,如福建艦入南海,機會則在產業韌性計畫。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獲美國支持,但美菲演習加劇對峙。
多維思考:若川習於2025年11月APEC會晤,可緩和氛圍,但備戰持續。質疑點在於美國激將法是否有效,歐洲若扛重擔,可能導致聯盟疲勞。
台灣角色辨識與區域影響
台灣在軸心中非被動受害者,而是潛在樞紐。軍事上,其半導體主導(全球市佔率逾60%)使之成為不可或缺,面臨中國威脅,但可藉美日韓合作強化。經濟上,美國依賴提供槓桿,挑戰在於供應鏈轉移。關係上,台灣可推動外交,增強區域穩定。
東南亞受影響深遠,南海衝突可能癱瘓貿易,但台灣可作為橋樑,合作無人機系統。
建設性政策建議
為應對,台灣應加強與美日韓軍事合作,建立聯合演習框架,涵蓋2026-2030年,聚焦台海防衛。經濟多元化,與東南亞簽訂FTA,目標將貿易比重從中國轉移10-15%。外交上,推動印太產業韌性計畫,投資菲律賓基礎設施,化解南海緊張。
區域層面,東南亞國家應集體向聯合國提南海仲裁,借鑒2016年菲律賓勝訴。美國可推進次級制裁,壓低能源價格,預計2028年使俄羅斯財政赤字增20%。
這些策略需監測,假設軸心鬆散,台灣可擴大角色;若鞏固,則需準備應急聯盟。透過此框架,台灣不僅防衛自身,還貢獻區域穩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