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號」傳出最快將於9月18日成軍,並已於近期穿越台灣海峽、出現在東海敏感海域。若福建號正式服役並與遼寧、山東形成輪替運用,解放軍將邁入「三航艦時代」,使其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常態部署能力大幅提升,對台灣及區域安全構成實質震撼:航母可在遠海投射空中力量、擴大海上封控範圍,並以航艦戰鬥群作為威懾與戰力投放的核心,改變未來戰場的節奏與消耗模式。
不過,福建號的出現同時暴露了可以被我方運用的戰術、技術與情資面向。第一,傳統動力航艦必須仰賴穩定的海上補給線──油料、彈藥與後勤補給是其運作的命脈,若補給線遭有效監控與打擊,航艦的長時間投射能力即受限。第二,航艦群的護衛與反潛網並非鐵板一塊;我方擁有潛艦、反艦飛彈、機動快砲與精準打擊武器,在協同情報優勢下,仍可形成對抗窗口。第三,福建號若常態化部署於西太平洋,意味著其戰術、訓練與後勤節奏可被長期蒐證,國軍與盟友可透過情資交換建立預警與攔截機制,化被動為主動。
面對三航艦時代,台灣應採取「整體防禦、重點打擊、國際協同」三大策略:一是強化不對稱防衛與火力保存,提升潛艦、岸置反艦飛彈、遠端精準打擊與快速反應空中部署的整體效能,讓敵航艦群的補給與作戰行動面臨高成本風險;二是完善海上監偵與情資共享機制,與美、日、菲等志同盟邦建立即時情報交換與聯合演練,針對航艦補給線、護航編隊與航路習性預置對應方案;三是強化國內海空抵抗與民防準備,保全戰力保存能力與社會韌性,避免在突發危機中喪失關鍵時間。福建號的出現不是單一軍事事件,而是區域戰略格局的節點轉變;台灣必須以冷靜的戰略眼光、迅速的能力調整與深度的國際合作,才能在新一輪海上競逐中守住自身安全與民主自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