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不是如果,而是何時:博明新書點醒台灣防衛盲點

    2025.05.29 | 09:03

    前言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新書《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出版,引發國際關注。書中明確指出,台海戰爭風險不再只是「萬一發生」的意外,而是一場可能在誤判、軟弱與綏靖中逐步逼近的衝突。博明的警告,對一再以「中共不會輕啟戰端」自我安慰的言論,是當頭棒喝,台灣的生存,絕不能寄望北京的善意,而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防衛能力與國際聯盟的明確支持上。一、歷史警鐘再響:侵略從不「意外」博明提醒我們,歷史上多次的侵略行動——從科索沃戰爭、南海撞機事件,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皆非真正的突發,而是專制政權蓄意試探、累積優勢後的果斷行動。西方世界對中共的野心長期誤判,導致對其擴張與滲透視而不見。台灣若持續沉溺於「和平假設」,將無法應對一場不對稱戰爭的真正來臨。歷史已多次證明,對威權的輕忽,往往是災難的開始。二、建立嚇阻:國防強化與聯盟連結並進有效的嚇阻來自於內外兼備。台灣必須提升軍事預算、強化後備體系、部署不對稱戰力,並在民防與心理戰備上同步進行。而博明強調,美國及其盟友的角色至關重要:透過實質軍演、情報合作與公開承諾,向北京傳遞明確訊號——攻擊台灣將招致集體反制與高昂代價。只有讓中共清楚認知,無法「速戰速決、一擊得手」,才能真正延緩乃至避免戰爭。三、跳脫框架:終結戰略模糊的自欺博明主張,華府應放棄「戰略模糊」的舊思維,轉向對台更明確的承諾。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轉變,也是一場價值的選擇:要不要讓一個民主政體被武力吞併?更進一步,台灣應爭取更多民主夥伴的公開聲援與制度性支持,將對中共的壓力從雙邊擴大為多邊,從而提升整體區域的安全網絡,防衛台灣,不只是地緣戰略,更是對自由世界責任的試金石。結語:唯有清醒,方能自保博明的新書是對台灣社會與國際輿論的警鐘。我們必須徹底揚棄「戰爭不會發生」的幻想,正視中共的野心與行動邏輯,台灣的未來,取決於今日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決心強化防衛,爭取盟友,凝聚全民意志,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站穩於變局之中,守住民主自由的家園,也為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盡一份無可替代的力量。
  • 投書 不分性別,只論能力:從女性從軍看國軍的人才轉型

    2025.05.27 | 10:49

    近期立法院針對國軍招生狀況的質詢中,有立委質疑三軍官校出現女性學員人數超過男性的現象,甚至擔心「男性學官不足」會影響戰力,然而國防部長顧立雄明確表示:國軍招生一律依成績排序,從未設定性別配額,女性志願役表現不輸男性,這場針對「女多男少」的討論,恰恰反映台灣社會仍須突破的性別偏見與對國軍轉型的深刻理解。台灣已進入全志願役時代,軍人不再是單一陽剛形象的延伸,而是專業分工與多元人才組成的現代武裝力量。從理工、政戰到後勤管理,國軍需求的是優秀的、願意投入國防事業的人才,而非特定性別的象徵,在這樣的標準下,女性踴躍報考、實力勝出,本應是國防轉型成功的重要指標,而非被曲解為「性別失衡」。更值得注意的是,部長顧立雄提到,國軍今年報考人數超出預期,達到4008人,顯示年輕人對軍職認同逐漸回溫。這些年輕人不分性別,都是在一樣的考核下脫穎而出,相較於過往「男主外、女主內」的舊觀念,現今女性早已在各專業領域展現實力,包括律師、工程師乃至前線軍官,國軍作為全民軍隊,理應走在性別平等的前線,才能真正反映民主社會的價值。有些人擔心女性比例增加會影響戰備能力,這樣的疑慮其實忽略了戰爭型態的演進。現代作戰不再只是體力與肌肉的競技,而是戰術、科技、協同與意志的綜合展現,女性從軍不僅可行,而且在某些領域,如無人機操作、戰情分析、心理戰與後勤整合,更具優勢,正因如此,國軍才堅持「不分男女,只論能力」的錄取原則。我們應以更開放、現代的視角看待女性投身軍旅的趨勢。性別不該是評價軍事能力的標準,而應是多元人才匯聚、戰力整合的起點,當女性踴躍報考軍校,展現優異成績與志願精神,社會應該給予肯定,而不是用「比例是否平衡」的老舊邏輯加以限制,唯有如此,國軍才能吸引並保有最優秀的一代,迎戰未來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