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不是如果,而是何時:博明新書點醒台灣防衛盲點
2025.05.29 | 09:03
前言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新書《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出版,引發國際關注。書中明確指出,台海戰爭風險不再只是「萬一發生」的意外,而是一場可能在誤判、軟弱與綏靖中逐步逼近的衝突。博明的警告,對一再以「中共不會輕啟戰端」自我安慰的言論,是當頭棒喝,台灣的生存,絕不能寄望北京的善意,而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防衛能力與國際聯盟的明確支持上。一、歷史警鐘再響:侵略從不「意外」博明提醒我們,歷史上多次的侵略行動——從科索沃戰爭、南海撞機事件,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皆非真正的突發,而是專制政權蓄意試探、累積優勢後的果斷行動。西方世界對中共的野心長期誤判,導致對其擴張與滲透視而不見。台灣若持續沉溺於「和平假設」,將無法應對一場不對稱戰爭的真正來臨。歷史已多次證明,對威權的輕忽,往往是災難的開始。二、建立嚇阻:國防強化與聯盟連結並進有效的嚇阻來自於內外兼備。台灣必須提升軍事預算、強化後備體系、部署不對稱戰力,並在民防與心理戰備上同步進行。而博明強調,美國及其盟友的角色至關重要:透過實質軍演、情報合作與公開承諾,向北京傳遞明確訊號——攻擊台灣將招致集體反制與高昂代價。只有讓中共清楚認知,無法「速戰速決、一擊得手」,才能真正延緩乃至避免戰爭。三、跳脫框架:終結戰略模糊的自欺博明主張,華府應放棄「戰略模糊」的舊思維,轉向對台更明確的承諾。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轉變,也是一場價值的選擇:要不要讓一個民主政體被武力吞併?更進一步,台灣應爭取更多民主夥伴的公開聲援與制度性支持,將對中共的壓力從雙邊擴大為多邊,從而提升整體區域的安全網絡,防衛台灣,不只是地緣戰略,更是對自由世界責任的試金石。結語:唯有清醒,方能自保博明的新書是對台灣社會與國際輿論的警鐘。我們必須徹底揚棄「戰爭不會發生」的幻想,正視中共的野心與行動邏輯,台灣的未來,取決於今日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決心強化防衛,爭取盟友,凝聚全民意志,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站穩於變局之中,守住民主自由的家園,也為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盡一份無可替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