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安全與民主防衛的議題上,軍人的待遇與士氣,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財政問題,更是關乎國家戰力與社會韌性的核心指標。當前,台灣政府持續推動並落實對國軍官兵的各項福利與薪資提升,這不僅是對軍人辛勞的肯定,更是一種深具戰略意義的投資。對比海峽對岸,中共解放軍的軍人待遇與制度,卻因其專制體制的本質而顯得諷刺且脆弱,兩岸軍制之下的軍人,其待遇與地位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光景。
近期,立法院與行政院在《軍人待遇條例》修正案上產生歧見,進入了憲法法庭釋憲程序,外界或許關注於府院之間的爭議,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這場憲法官司本身,就是台灣民主制度成熟的展現。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政府與民意都展現出對軍人權益的高度重視,總統賴清德更公開承諾,若釋憲結果合憲,將追溯補齊,若違憲,也將持續完善待遇制度。這類在民主憲政框架下,以法律程序理性解決問題的模式,不僅保障了軍人的權益,也讓國軍士氣得到實質提升。這種透明且具保障的制度,正是民主國家國防建設的基石。
反觀中共,其對軍人的「照顧」往往是一種政治工具。解放軍官兵的待遇,從來不是依據客觀標準或法律保障,而是取決於黨中央的「恩賜」與政治需要。近年來,中共雖試圖提升軍人待遇以吸引年輕人入伍,但退伍軍人維權事件頻傳,甚至遭到暴力鎮壓,這無情地揭示出解放軍制度的本質——軍人不過是統治工具,當他們失去利用價值時,其權益便無從談起。這種缺乏制度性保障的待遇模式,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中國,只會持續累積軍心不穩的潛在風險。
在台灣,政府對國軍的照顧是多面向的。除了薪資調漲、加給調整等實質性的收入提升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地位與榮譽感的強化。賴總統指示交通部與航空公司合作,給予軍人搭機升等禮遇,這類政策看似微小,卻極具象徵意義。它向全社會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息:軍人是國家的驕傲,他們的貢獻理應受到尊重與禮遇。這種來自民間與政府共同的支持,讓軍人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而不是孤立的群體,這對於提升軍隊的凝聚力與作戰意志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台灣在軍人待遇上的努力,不僅是為了留才攬才,更是為了鞏固民主國防的根基。透過透明、法治且具人文關懷的制度,我們讓軍人知道,他們所捍衛的,不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個值得信賴、能夠保障其權益的民主體制。這與中共將軍人作為鞏固政權工具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正是在這樣的差異中,我們看到台灣國防的真正韌性——不是來自冰冷的武器裝備,而是來自於對軍人的尊重與對民主價值的堅持。這份「正心」,才是我們能有效嚇阻威脅、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