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汪品陯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汪品陯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漢光41》不只是演習,而是全社會進入「心理備戰期」的信號

    2025.07.09 | 15:18

    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從期程拉長到後備動員方式,無不透露出一個明確訊號:臺灣的國防準備,正在從「演訓邏輯」過渡到「應戰實質」的全新階段。從過往的5天4夜延長為10天9夜,國防部不再公開細節、不預設敵情、不劇透操演,讓官兵在高度不確定情境中進行判斷與應對。這種轉變,不僅是訓練技術的提升,更是全國社會進入「心理備戰期」的制度試煉。這不只是軍方的演習,也正在測試全民的風險理解能力與防衛決心。兩岸局勢持續緊張,「中國」對台軍事壓力逐步加劇,而烏克蘭戰爭與加薩衝突,也讓「戰爭將如何開打」、「我們如何面對突發攻擊」的想像逐步成形。國軍高層顯然理解,過去漢光演習的「紅藍對抗」多為預演模式,對於應變、突發、城鎮遭遇戰等方面的操練仍有空間。因此,今年不僅擴大演習場域,更結合後備動員驗證、捷運等民間基礎設施應用與軍民協同的要素,目的就是逐步模擬「全面防衛」體系的真實啟動過程。第五作戰區302旅在苗栗執行後備召員槍械操作訓練,取消實彈射擊但仍進行雨中演練;而206旅則在桃園實施九洞板戰術射擊、臥跪姿切換等動作訓練,顯示後備部隊也正邁入「實戰化」「分散式應變」的新訓練節奏。然而,演習的真正挑戰,並不止於實地演訓。當國防部呼籲國人對「疑軍論」與「錯假訊息」提高警覺時,也突顯另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已然展開──認知作戰。過往每逢漢光演習,「中國」往往同步在國際社群媒體或代理人話語中渲染「國軍演習無用論」、「後備兵役虛耗說」等輿論主張,試圖削弱國內信心,干擾政策推進。因此,民間社會若僅將演習視為「官兵的事」、或純粹的交通干擾,將無法建立起全民防衛的認知基礎。演習期間,政府單位與公民媒體應同步強化風險訊息透明發布、社群資訊查核能力,以及地方政務體系對突發應變機制的公開與教育,才能讓全民真正參與到「備戰」之中,而不只是被動「看演習」。漢光演習不應只停留在國防系統內部的年度慣例,它是每一次社會防衛意識的測試。當國軍在夜間出動、後備人員穿著戰鬥服在社區中移動,我們該問的不是「這是在演哪齣」,而是「萬一明天不是演習,我們準備好了嗎?」在一個可能轉瞬即變的區域情勢中,演習的意義不只是備戰,更是提醒我們:國防是每一個人的事。
  • 投書 七七事變不容被扭曲──中華民國的抗戰史實必須還原

    2025.07.08 | 10:09

    每年七月七日,對中華民國而言,都是不容忘卻的日子。1937年,盧溝橋畔的槍聲揭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中華民族挺進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然而,歷史的記憶隨時間流轉卻遭到扭曲,特別是中共對七七事變及整段抗戰歷史的「再敘事」,已嚴重偏離事實,甚至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七七事變爆發時,堅守北平的是中華民國第二十九軍。宋哲元將軍率部奮勇抵抗日軍,那不是一次偶發衝突,而是中華民國為保衛國土所做出的歷史性抉擇。然而今日在中國大陸的敘事中,卻不斷強調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地位,甚至將其功勞凌駕於正面戰場之上,這不僅與史實相違,更是對無數國軍英靈的羞辱。我們不否認中共在敵後游擊戰中的參與,但若將其有限的區域行動拔高為「領導全民族抗戰」,這便是赤裸裸的歷史竄改。事實上,中共當時的抗戰策略,更重於保存實力、擴張根據地。甚至在國軍最艱苦作戰期間,中共仍未停止滲透、猜疑與內部消耗。國共「合作」在名義上存在,在實質上卻始終貌合神離。抗戰勝利後,中共迅速展開歷史話語權的重構,把自己塑造成抗戰主力,逐步抹去中華民國的主體地位。如今,大陸教科書與紀念活動中,國軍幾乎被完全邊緣化,盧溝橋上的第一槍,彷彿也不是國軍開的。這種選擇性記憶,長期影響了對岸青年一代對歷史的認知,也對臺灣社會構成錯誤的統戰資訊輸出。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有責任捍衛歷史的真相,並向國際社會與下一代明確傳達:是中華民國舉全國之力,動員全民意志對抗外敵;是國軍將士前仆後繼,流血捨命,保衛了民族尊嚴與國家主權。歷史可以討論、可以辯論,但不能容忍被捏造、被篡改。七七事變是中華民國抗戰的起點,不應被用來粉飾中共的統戰話術,更不該淪為其建構政權正當性的宣傳工具。在今日自由民主制度之下,我們必須以史為鑑,以真為矛,堅守歷史原貌,守護那一段以鮮血寫就的中華民國抗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