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一開學日,高雄市路竹區北嶺國小正式轉型為全國首間「台語實驗小學」。當孩子們用當地母語─台灣台語,開啟知識學習之路時,這不只是校史上的重要一刻,更是台灣語言運動數十年努力後的一大勝利,應視為文化轉型正義的里程碑。

威權時代的「國語政策」長期壓抑、污名化本土語言。許多人仍記得,在校園裡說母語會遭

處罰、掛上「我不說方言」牌子,甚至被罰款。那種羞辱留下難以抹去的集體記憶。不僅造成語言斷層,也在數代人心中誤植了母語屬於低等的偏差觀念。

因此,北嶺國小的轉型,意義遠超過一般實驗教育。它象徵國家終於肯認:台語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承載歷史與認同的重要載體,應當與華語並列,堂堂正正成為知識傳授的媒介。這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最鮮明的落實,也是對過往語言壓迫歷史的平反。

至今仍有人質疑講台語會影響競爭力,這種迷思其實源自黨國時代殖民式教育的陰影。國際經驗早已證明,多語能力能提升認知彈性與創造力;而在高雄美濃區長期實施華語、客語教育,銜接沉浸式幼兒園的客語學習。美濃經驗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具備國客雙語的幼兒在創造力上確實有顯著優勢。

高雄市政府率先踏出這一步,陳其邁市長遠見值得肯定;但我們更期待,它不是孤立的「盆景」,而能成為遍地開花的「森林」。教育部應提出完整藍圖,支持各縣市因地制宜發展不同本土語言的實驗教育,讓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都能在校園自然生長。經驗顯示,由母語環境中學習,更能建立自信與文化歸屬感。

高雄市北嶺國小琅琅讀書聲,正在為台灣文化主體性寫下新篇章。願這份天籟般的母語聲,自南而北,響徹全國,成為這片土地最驕傲、最美麗的聲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