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開金檢,為房貸市場規範下警鐘

近日,金管會召開會議,邀集八大公股行庫總經理,明確重申「禁止以房貸為名,強迫搭售金融商品」,並宣布即將啟動金檢機制,查核是否存在不當搭售行為。這場政策干預,揭開了房貸流程中長期存在的話術和制度漏洞。

一場「配貨制」的房貸申請

申請房貸的過程,早已變質成一場「配貨制」。就像想買愛馬仕經典包,得先買香水、絲巾、皮帶——申貸者也得搭配壽險、基金,銀行才肯提供資金支援。這不是貸不到,而是你不肯「配合」;不是違法,而是制度默許。

搭售現象:消費者只能「乖乖聽話」

實務上,許多貸款申請者在辦理過程中,被「建議」先搭售高額壽險、投資型基金。這類行為雖非明文強制,但處於模糊灰色地帶——拒絕後恐影響利率、成數、甚至准駁。換句話說,這就是「乖乖聽話,就給糖吃」。

銀行不是保經,卻掌握壽險最大通路

法律雖明訂銀行不是保險經紀人,但實際上,他們透過子公司或具證照行員,成為壽險與基金的重要銷售通路。依據《經濟日報》資料,今年前 7 月保單新契約保費中,銀行通路占比達 39.04%,僅次於壽險公司自身通路(43.27%),遠超過傳統保經代(17.69%);其中單月新契約保費已連續兩月突破 351 億元。

這意味著銀行掌握資金流與信任優勢,若以房貸為引導,將存款轉化成保單,再合理不過;但問題是,當搭售不為了消費者保障,而是為了銀行KPI時,風險便隱性的轉嫁給消費者。

為何搭售如影隨形?三大制度盲點
    1.    話術與對話失衡
消費者是否真的知道「你可以不買」?
    2.    銷售動機偏離需求
商品設計是否以需求為基礎,還是被業績綁架?
    3.    監理執行不夠力
合規與實務的落差,讓制度淪為空洞文字。

結語:房貸不是福袋,也不是配貨

房貸不是買福袋,更不是配貨。它本該是協助民眾安居的金融產品,而不是銀行推升業績的工具。
若金融制度讓「配套商品」成為貸款的預設條件,信任將逐步被消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