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將在韓國慶州登場。這是韓國繼2005年釜山之後,相隔二十年再次主辦 APEC。屆時,21 個會員經濟體領袖與數萬名與會者將齊聚古都。
對台灣而言,APEC 是最重要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之一。我們以「Chinese Taipei」名義參與,每年派代表出席,本次慶州會議亦不例外。今年的主題「打造永續的明天:連結、創新、繁榮(Building a Sustainable Tomorrow: Connect, Innovate, Prosper)」,涵蓋經濟、環境、文化與社會。換句話說,這不只是經濟合作,更是文化外交的檢驗場。
慶州作為新羅千年的首都,佛國寺、瞻星台、月精橋等文化遺產聞名於世。韓國選擇在此舉辦,不只是場地需求,而是刻意營造「文化外交」的舞台。與會外賓除了會議,還會走進皇理團路的韓屋咖啡館,帶回印有佛國寺圖樣的「十元麵包」、瞻星台造型巧克力,或以國立慶州博物館館藏〈人面文瓦當〉與文化遺產〈石窟庵〉為靈感製作的「臉龐麵包」。這些細節,比起冗長的公報,更容易讓人記住。
飲食也是韓國的利器。壽石亭的烤牛肉餅定食,附帶歷史故事;Surime 則由技藝傳承人主持,以天然食材重現新羅宮廷飯桌。外賓在餐桌上體驗的,不只是美食,而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這就是「餐桌上的外交」,用食物建立好感與理解。
反觀台灣,文化與飲食資源同樣豐富,卻缺乏系統性運用。夜市、辦桌、客家小炒、原民飲食、珍珠奶茶,都是能代表台灣的符號。然而在國際場合,我們多半還是以數據和產業介紹自己,卻少有能觸動人心的文化故事。這正是台灣應該警惕的缺口。
韓國透過慶州向我們示範了三件事:
第一,文化能成為外交舞台。 慶州把古都轉化為國際品牌,讓外賓帶回與韓國文化連結的記憶。台灣同樣有台南古城、廟宇、茶文化、布袋戲,這些都能被轉化為外交語言。
第二,飲食是最容易理解的故事。 一道料理就能講述歷史,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文化傳播。台灣的辦桌人情、珍珠奶茶的創意,都是國際能立即感受的故事。
第三,軟實力要與硬實力並行。 台灣科技產業強大,但若缺乏文化支撐,國際印象就淺薄。韓國展示了如何在經濟議題外,用文化延長影響力。台灣要的不只是「被看見」,更要「被記住」。
APEC 2025 不只是韓國的外交舞台,也是台灣的提醒。外交不只是談判桌上的數字,也可能是一條老街、一塊麵包、一頓飯局。如果台灣繼續忽略文化外交,我們的存在感終究會流於表面。唯有將文化轉化為外交語言,台灣才能真正讓世界理解、記住我們。

APEC 2025 官方Logo (圖/APEC 2025 官網)

Surime提供的「新羅餐桌」,再現古代王宮饗宴 (圖/Surime Naver Map)
皇理團路特色小吃「臉龐麵包」,以人面瓦當為靈感 (圖/「臉龐麵包얼굴빵」Naver Map)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